议题式教学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策略
黄文奎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在全面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需求对他们实施针对性思政课教学指导,成为高职院校教师在工作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鉴于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议题式教学活动,围绕具体的议题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指导,促进学生高效化探索和思考,使学生在深度学习实践中提高职业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未来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一、议题式教学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深度
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设计和实施议题式教学,会有意识地围绕社会热点或理论难点选择议题,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剖析问题,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同时,由于传统思政课往往以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深刻认知。而教师在改革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设计和实施议题式教学,会结合具体的议题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分析议题的过程中自然融入理论框架,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探究从传统的“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有效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加学生理论认知深度[1]。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来说,教师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设计和实施议题式教学,组织学生围绕特定的议题参与思政课讨论探究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使学生在深度探究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2]。在组织学生参与思政课议题讨论中,教师会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辨析观点、论证立场,有效锻炼其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开展议题式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围绕具体议题引导学生质疑和反思,避免盲目接受既有结论,锻炼学生思辨素养、批判性思维等,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产生对职业观念的全新理解和认识。
(三)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议题式教学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是衔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纽带,能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当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思政课已普遍采用议题式教学,利用生活化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和社会认知。高职阶段延续这一模式,能增强教学方法的连贯性,避免不同学段间的断层,帮助学生从具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理论分析。同时,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中对于议题设计往往会结合职业教育和成人学习特点,在深化理论的同时强化实践导向,有助于形成螺旋上升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强育人实效,为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议题式教学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活动而言,教师探索议题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应用,能促进学生对思政课内容深度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高效化探究和思考。而教师在组织开展议题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特定的原则,保障议题式教学得到有效实施,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质量。
(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积极推进议题式教学工作,教师需在组织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原则的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具体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因此教师在选择议题的过程中必须围绕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确定议题式教学的要点,践行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的原则,深度挖掘合适的议题,注重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分析问题,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还应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强化思想引领,确保教学的政治性与思想性有机统一,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3]。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原则
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基于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而高职教育强调技能培养,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对于议题选择必须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一方面,教师需提炼教材中的理论要点,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将其转化为可讨论的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行业案例、岗位场景设计实践任务,例如通过模拟职场矛盾、企业伦理困境等,引导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分组演练并总结理论依据,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使思政课教学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三、议题式教学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策略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将议题式教学活动作为重点,创新设计和实施思政课教学活动,能全面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思考,使学生对思政课元素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有效提升教学指导效果。下面就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议题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细化分析:
(一)精选教学议题,凸显议题价值引领
对于高职思政课教学活动而言,教师实施议题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精心选择教学议题,强化议题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在深度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感悟[4]。在实施议题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思政课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的议题。具体分析,教师在选择议题的过程中,应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其思想性和政治性。同时,教师在选择思政课教学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议题的可辩性和开放性,确保在实施议题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和交流,全面提升课程知识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产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刻认识。
例如,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思政课中主要课程模块,教师可以精选多元化的议题,形成价值引领模式,促进议题式教学活动创新实施。在精选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先研读教材,分析大学生群体面临的时事热点问题,然后构建如表1 所示议题体系,并按照不同议题确定价值引领教育的要点,比如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如何理解?”议题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在“新时代青年如何践行‘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议题教学中,强调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教师选择合适的议题实施教学指导,能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使用真实案例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问题,形成良好的议题式教学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深度探究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综合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表1 思政课教学议题体系设计


(二)着眼生活实际,创设议题问题情境
在组织开展议题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需求,可以着眼生活实际,创设议题式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情境创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将抽象理论融入具体情境,借助模拟现实矛盾或社会现象,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探究欲。教师在创设思政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立足高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职业背景对场景进行细化,促进学生针对思政课课程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直观感知议题的现实意义,有效促进学生深度交流,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感悟。
例如,高职院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议题式教学中,从对学生实施思政课教学指导的角度,可以选择从“‘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知识点切入,设计“新时代青年如何践行‘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议题,并在此议题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深度探索,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景探究体验[5]。教师在围绕具体的议题开展问题情境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提前布置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围绕此议题调研本校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中的获奖项目,并在课堂上展示某高职院校“智造未来”学生科创团队的典型案例。在此议题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师的引导和所提出的问题参与到议题探究学习活动中,尝试分析“00 后”大学生研发智能助农设备、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案例。此时教师可以播放学生参与社区科技志愿服务的工作纪实,然后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即“如果你要组建一支校园科创先锋队,如何设计一套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计划?”的情境任务,要求学生在深度调研后设计“智慧养老助残”“新能源技术应用”等方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方案的社会价值,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的重要论述,帮助学生理解“青春奋斗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系民族复兴”的深层逻辑。
在此教学环节,教师结合具体的思政课教学议题对学生实施有效教学指导,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高效化思考,使学生产生对思政课内容的深刻认识,促使学生在思政课探究实践中逐步提升解决问题素养。
(三)聚焦核心议题,构建系列活动体系
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围绕具体的议题,从组织学生深度探讨和系统交流的角度,可以设计系统化的活动链条,引导学生参与深度探究和系统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教师在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中,需围绕核心议题设计递进式教学活动,形成比较完善的探究学习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系统思考和交流,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学习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在深度探究中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例如,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将《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模块作为核心,围绕“大学生网络言论自由的法治边界”核心议题设计各项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指导。在议题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全面依法治国”的课程知识,设计“案例研读—角色扮演—立法模拟”三层活动,在第一层活动中,重点为学生提供“某学生因转发不实信息被行政处罚”“网友人肉搜索致他人抑郁”等案例,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分组分析言论自由与他人权利的法律权益保障冲突点,得到自己的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层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教学,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发帖者”“受害者”“平台管理员”“法官”进行模拟庭审,在模拟庭审中教师可以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名誉权的规定作为法律依据,深化学生法治观念,使学生对依法治国建设产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第三层活动的设计和规划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人大代表”身份参与讨论探究,尝试起草《校园网络言论管理条例(草案)》,提出“实名认证分级制”“谣言追溯赔偿机制”等条款,并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和论证,提升思政课教学实践效果。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根据议题式教学活动的需求,围绕核心议题设计递进式活动,能指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法律条文”转向“主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从认识、实践等多维度对学生实施教学指导,引发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考,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针对性训练,为学生参与思政课深度探究奠定基础,保障议题式教学科学实施,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指导的成效。
(四)创新评价体系,引发议题深度反思
传统思政课评价多以考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议题式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改革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议题式教学的角度,可以构建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参与质量及价值观变化,还可以从知识掌握、逻辑分析、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多个维度实施思政课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指导成效,引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思考,使学生能对课程内容形成更加深刻地认识。
例如,在高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中“科技安全”模块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选择组织学生针对“高职学生如何为科技安全贡献力量?”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三维动态评价法”评估议题教学效果。在评价中,教师可先结合议题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如“学生能否准确阐述科技安全的内涵、时代价值及高职学生的责任担当,理解其与国家发展的关联”;“能否结合案例辩证分析科技安全在当代社会的实践要求,如创新意识、保密观念等素养在专业领域的体现”;“是否形成对科技安全的自觉认同,通过讨论、反思表达对维护科技安全的重视”;“能否在模拟情境或真实任务中践行科技安全理念”等。
然后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教师先结合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参与“科技安全典型案例研讨会”的发言质量,重点考察其对“自主创新”“安全防范”等关键词的理解深度。在成果性评价环节,教师则组织学生提交“我为科技安全献一策”的行动方案,然后从“认知理解度—实践可行性—创新贡献度”三维度做出评分,指导学生深度学习思政课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自觉维护科技安全,提高学生国家安全素养,为学生获得良好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教师根据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现实需求,从不同的视角设计和规划思想政治课程议题式教学活动,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对议题内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