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榜样引领 追光前行:以 “最美身边人” 赋能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实践研究

作者

马梦婷

昆山高新区紫竹幼儿园

一、引言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师德为先” 是幼儿园教师的首要基本理念,要求教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当前,部分幼儿园教师存在职业认同感不强、爱心耐心不足、教育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根源在于师德师风建设缺乏贴近教师日常的实践载体,多以 “说教式”“文件式”教育为主,难以引发教师的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

“最美身边人” 以幼儿园内部优秀教师为榜样原型,其事迹真实可感、贴近日常,能有效打破教师对 “榜样” 的距离感,让师德从 “抽象标准” 变为 “可学行为”。因此,以 “最美身边人” 为核心的榜样引领模式,成为破解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 “落地难” 问题的关键路径,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养、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最美身边人” 在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价值定位

(一)消解榜样距离感,增强师德认同感

传统师德教育多以全国性模范教师、历史名人等为案例,虽具有崇高性,但因地域、工作场景差异,易让幼儿园教师产生 “遥不可及”的心理。而 “最美身边人” 是教师朝夕相处的同事,其事迹可能是 “连续一个月陪分离焦虑的幼儿适应集体”“自费为特殊需求幼儿准备辅助教具”“加班为家长整理幼儿成长手册” 等日常小事,这些真实场景与教师的工作经历高度契合,能让教师深刻感受到 “师德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从而主动产生 “我也能做到” 的认同与向往。

(二)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师德行为转化

榜样的价值不仅在于 “被仰望”,更在于 “被模仿”。“最美身边人” 的事迹中包含具体的教育行为、沟通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如 “用游戏化方式化解幼儿冲突”“用耐心倾听走进内向幼儿的内心” 等,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行为模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将榜样的经验与自身工作结合,逐步将师德认知转化为日常教育行为,实现从 “被动要求” 到 “主动践行” 的转变。

(三)营造正向氛围,构建师德共同体

“最美身边人” 的评选与宣传,本质是对幼儿园内部 “正能量”的挖掘与放大。通过展示身边人的优秀事迹,能让教师群体看到 “认真付出会被看见,真心关爱会被认可”,进而在园内形成 “比学赶超”的正向竞争氛围。同时,教师在共同学习、讨论榜样事迹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统一的师德价值共识,构建起 “以爱育爱、以德养德” 的师德共同体,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榜样引领 追光前行 最美身边人” 师德师风建设实践路径

(一)“三层挖掘”:让 “最美身边人” 从 “隐性” 到 “显性”

班级推荐层: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 “我的身边小事” 分享会,由班主任牵头,组织班级教师(包括主班、配班、保育员)分享日常工作中 “体现爱心、耐心、责任心” 的真实案例,如 “如何帮助挑食幼儿尝试新食物”“如何安抚生病幼儿的情绪” 等,通过集体讨论投票,推荐 1-2 个候选案例提交至年级组。

年级筛选层:各年级组每月召开 “最美事迹评审会”,由年级组长、骨干教师、家长代表(每年级随机邀请 2-3 名)组成评审小组,对班级推荐的案例进行审核。审核标准聚焦 “真实性”(需有具体时间、场景、行为)、“典型性”(能体现师德核心要求)、“感染力”(能引发情感共鸣),筛选出 3-5 个年级层面的 “最美身边人事迹”,并补充细节材料(如幼儿的画作、家长的感谢信、现场照片等)。

全园评选层:每学期末开展 “最美身边人” 总决赛,将各年级筛选的事迹通过 “故事讲述 + 视频展示 + 现场互动” 的形式呈现(如邀请获奖教师现场讲述事迹,播放幼儿或家长的采访视频),由全园教师、家长委员会代表、园领导共同投票,最终评选出 “最美爱心教师”“最美耐心保育员”“最美家园沟通者” 等 5-8 名全园性 “最美身边人”,并颁发荣誉证书与纪念奖章。

(二)“四维宣传”:让 “最美身边人” 从 “个体” 到 “群体”

线下阵地宣传:在幼儿园大厅设置 “最美身边人” 文化墙,将获奖教师的照片、事迹简介(精简至 200 字以内,突出核心行为)、幼儿的祝福画作张贴展示;在每层楼道设置 “师德小故事” 展板,定期更新 “最美身边人” 的日常工作片段(如 “陪幼儿读绘本”“帮幼儿整理衣物” 的抓拍照片),让教师、幼儿、家长在日常通行中就能接触到榜样事迹。

线上平台宣传:利用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开设 “最美身边人” 专栏,每周推送 1 篇深度报道,内容包括教师的个人采访(如 “为什么选择幼教行业”“遇到困难时如何坚持”)、具体教育案例的细节还原、家长与幼儿的反馈等;制作 “最美瞬间” 短视频(1-2 分钟),发布在家长群、视频号,让榜样事迹突破时空限制,触达更多家庭。

教师内部学习:每月组织 1 次 “向身边人学习” 专题研讨会,邀请 “最美身边人” 分享工作经验,如 “如何高效进行家园沟通”“如何设计有温度的区域活动”,其他教师结合自身工作提出疑问,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同时,将 “最美身边人” 的事迹整理成《师德实践手册》,发放给每位教师,作为日常师德学习的素材。

幼儿浸润教育:通过 “故事时间”“绘画活动”“角色扮演” 等形式,让幼儿参与到榜样学习中。例如,邀请 “最美爱心教师” 给幼儿讲自己与小朋友的故事,组织幼儿画 “我心中的好老师”,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教师的关爱,同时也让教师从幼儿的视角重新认识 “师德”的意义。

(三)“双向激励”:让 “最美身边人” 从 “榜样” 到 “标杆”精神激励:赋予榜样 “引领权”:邀请 “最美身边人” 加入幼儿园 “师德指导小组”,参与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如分享班级管理经验)、青年教师的 “师徒结对” 活动(担任指导教师)、师德问题的研讨(如参与制定《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细则》),让榜样从 “被学习对象”转变为 “引领者”,增强其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感。

物质激励:保障榜样 “获得感”:在绩效考核中设置 “师德加分项”,“最美身边人” 可获得额外加分;优先推荐 “最美身边人” 参与区级、市级的优秀教师评选、培训学习(如骨干教师研修班、师德专题培训);在教师节、春节等节日,为 “最美身边人” 送上定制礼品(如刻有名字的奖杯、育儿书籍礼盒),让榜样的付出得到实际认可。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教师层面:通过为期两年的 “最美身边人” 活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显著提升,离职率从活动前的 15% 降至 8%;在日常教育行为中,“主动关注幼儿需求”“耐心与家长沟通” 的行为占比从 60% 提升至 92%(通过园务日志、家长满意度调查统计);多名 “最美身边人”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1 人获得市级 “优秀幼儿教师” 称号。

幼儿层面: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明显增强,入园焦虑率从活动前的 25% 降至 12%;在观察记录中,幼儿主动与教师分享、寻求帮助的行为频次增加,如 “主动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找教师”,幼儿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得到提升。

家园层面: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从 85% 提升至 98% ,主动参与家园活动(如家长助教、亲子活动)的人数增加 30% ;家长微信群中,“感谢教师”“认可教师工作” 的留言占比显著提高,家园矛盾投诉量减少 70%,形成了 “家园共育” 的良好局面。

(二)反思与改进

需拓宽榜样覆盖范围:目前 “最美身边人” 多集中在一线教学教师与保育员,后勤人员(如厨师、保安)的优秀事迹挖掘不足,未来需增设 “最美后勤工作者” 类别,让全园各岗位的榜样都能被看见。

需加强榜样事迹的后续跟踪:部分 “最美身边人” 在获奖后缺乏持续成长的支持,未来可建立 “榜样成长档案”,定期跟踪其工作进展,为其提供更多学习、展示的机会,避免 “一评了之”。

需避免 “榜样疲劳”:长期单一的评选形式可能让教师产生倦怠,未来可创新活动形式,如开展 “临时榜样”“季度主题榜样”(如 “春季最美护花人”“冬季最美保暖守护者”),保持活动的新鲜感与吸引力。

五、结论

“榜样引领 追光前行 -- 最美身边人” 活动,通过挖掘身边人、宣传身边事、激励身边人,将师德师风建设从 “抽象理论” 转化为 “具体实践”,从 “外部要求” 转化为 “内部动力”,有效解决了幼儿园师德教育 “落地难、共鸣弱” 的问题。实践证明,以身边榜样为核心的师德建设模式,不仅能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更能为幼儿营造充满爱与尊重的教育环境,为家园共育搭建信任桥梁。

未来,幼儿园需持续优化 “最美身边人” 活动机制,让榜样的力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追光中成为光,在育人中成就人,为学前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师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