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张金蓉
四川省 凉山自治州西昌市昭觉县竹核镇中心小学 616150
一、 引言:时代呼唤与文化担当
小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目标不仅是教会学生唱歌、识谱,更在于通过音乐之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并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然而,审视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西重中轻”的倾向,经典的世界名曲、流行的儿童歌曲占据主导,而真正源自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民歌,却往往只是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学期中的“调味品”,未能得到系统性和深层次的呈现。
二、 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核心价值
1. 传承民族文化,筑牢文化认同之基。 每一首民歌都是一个文化故事,承载着特定地域、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和历史记忆。通过学习各地民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情感世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提升审美素养,涵养纯正艺术趣味。 民歌源于最真实的生活,其艺术形式质朴而纯粹,旋律、节奏、歌词浑然天成,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聆听、学唱、欣赏不同风格的民歌,可以让他们接触到不同于西方大小调体系的、丰富多彩的民族调式(如五声调式),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培养纯正的音乐耳朵,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抵制低俗、浮夸音乐文化的侵蚀。
3. 激发爱国情怀,深化民族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当唱起《歌唱祖国》的雄壮,哼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深情,或是体验《龙船调》的热闹诙谐,学生能够超越文字说教,直接通过旋律与节奏与歌曲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乡土之恋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由音乐直抵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乡情教育,更为深刻和持久。
4. 促进综合能力,实现“五育”并举。 民歌教学不仅是“美育”,更能联动“德育”、“智育”、“劳育”。许多劳动号子类民歌(如《川江船夫号子》)直接反映了劳动场景,可以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力量与协作精神;民歌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地理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而参与民歌的表演与创编,更是对学生创造力、表现力和合作能力的综合锻炼。
三、 当前民歌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1. 学生兴趣缺失,存在时代隔阂。 当代小学生生长在流行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的环境中,对于反映过去农耕、渔猎生活的民歌,因其语言、内容与当下生活有一定距离,容易产生“土气”、“过时”的刻板印象,初始学习兴趣不高。
2. 教师专业局限,文化底蕴不足。 许多音乐教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其知识体系多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对各地民歌的方言、唱腔、风格把握等缺乏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自身“不会唱、唱不原汁原味”,导致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生动展现民歌的独特魅力。
3. 教学方法单一,停留在“浅层”教学。 常见的民歌课模式往往是“听范唱—读歌词—唱旋律—简单处理”,侧重于技能的模仿,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的讲解、情感意境的营造和音乐风格的深度体验,使民歌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流于表面。
4. 资源整合不够,缺乏系统规划。 民歌教学多是零敲碎打,未能与语文(古诗词)、美术(民间绘画)、舞蹈(民族舞)、地理(区域文化)等学科形成协同效应,也缺乏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整体课程设计。
四、 民歌融入课堂的实践路径与策略探索
(一) 目标重构:从“学会唱”到“爱唱、懂唱、会赏”
首先应重塑教学目标,将其从单一的知识技能维度,拓展到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一堂成功的民歌课,其目标应定义为:学生不仅能够完整演唱歌曲,更能喜爱这首民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与情感,并初步掌握欣赏同类民歌的方法。
(二) 内容精选与重组:贴近儿童,由近及远
在内容选择上,应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
低年级段: 从旋律欢快、节奏鲜明、歌词充满童趣的民歌入手,如各地的游戏歌、猜调、劳动号子等,激发初始兴趣。
中高年级段: 逐步引入旋律更优美、内涵更丰富的经典民歌,并可按地域(如西北风、江南小调)、主题(劳动、爱情、节庆)进行单元化整合教学,构建知识网络。
同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外与学生生活经验能产生连接的民歌,如用家乡的民歌作为导入,增强亲切感。
(三) 教学方法创新:创设情境,多维体验
打破单一教唱模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
1. 故事化导入: 每首民歌都是一个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图片或短视频讲述民歌的由来、传说和背后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未闻其声,先感其情”。
2. 方言与韵味体验: 鼓励教师学习歌曲的方言发音和特色润腔,并引导学生模仿、体验,感受其“味道”。不必要求字正腔圆,重在体验过程。
3. 体态律动与舞蹈融合: 将民歌与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律动相结合。如学习蒙古族民歌可模仿骑马动作,学习采茶歌可模仿采茶手势,让学生在“动”中感受音乐的节奏与情绪。
4. 多媒体与技术赋能: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高质量的民歌演唱会视频、风光纪录片,让学生直观看到民歌诞生的环境、歌者的真实状态,增强视听冲击力。
5. 创造性演绎: 鼓励学生对民歌进行创造性改编,如用新的节奏型为民歌伴奏、为民歌编排简单的表演唱、甚至尝试用民歌旋律填入新词(反映校园生活),在创作中深化理解,培养创新精神。
(四) 评价机制改革:注重过程,鼓励参与
改变以期末演唱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兴趣表现、小组合作情况,以及对民歌文化理解的表达(可通过简短发言、绘画、写作等方式)。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激励和引导。
五、 结语
将民歌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美育工程与文化工程。它要求音乐教师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要成为文化的解读者和传播者。这意味着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文化素养;意味着学校需要提供支持,整合资源,营造氛围。通过系统性的目标设计、内容优化、方法创新与评价改革,我们完全能够让民歌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日飞 . 音乐元素融入体育课堂——小学校园课间韵律操的实践探索与效果研究 [J]. 家长 ,2025,(14):7-9.
[2] 许仪意 . 跨学科视域下将音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 探索 [J]. 考试周刊 ,2024,(49):45-47.
[3] 黄卫琴 . 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合唱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J]. 求知导刊 ,2020,(02):87-88.DOI:10.14161/j.cnki.qzdk.2020.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