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视觉技术》课程的教学数智化改革探究

作者

马佳誉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数字化与智能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方向。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顺应教育数智化变革趋势,不断提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现代化水平。《视觉技术》课程集设计思维、图形表达与软件操作于一体,既要求学生具备审美与创新能力,也要求其掌握多种设计工具的实际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效率、互动反馈与资源调配等方面已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为此,本文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式创新与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将数智化技术融入中职《视觉技术》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

一、视觉技术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痛点分析

中职《视觉技术》课程具有“技术性与艺术性并重”的复合型特征,教学内容涵盖平面构成、色彩应用、图形识别、版式设计以及相关软件技能操作等方面。课程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还强调设计思维、创意表达与用户视觉体验的融合。然而,当前中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一方面,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滞后,未能与行业发展同步,教学案例与项目缺乏现实基础,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与实践操作支撑,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此外,教学评价体系单一,往往仅依据期末作品打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与能力成长的全面反映。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此,探索以数智化手段提升视觉技术课程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数智化重构策略

要推进视觉技术课程的数智化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重构,使其更加贴近产业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在内容选择上,应基于数字视觉、交互设计、UI/UX 思维等前沿方向,适当引入人工智能绘图、图像识别算法基础、三维可视化等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以“项目任务”为主线,构建“基础认知—技能掌握—创新拓展”的教学结构。通过整合跨学科知识,将视觉语言与编程、交互设计与用户研究相结合,形成多元融合的教学生态。此外,课程资源应全面数字化处理,将教学视频、素材库、案例库、模板工具等内容嵌入教学平台,实现按需调用、自主学习、在线测试等功能,打破传统线下课堂时空限制。数字化重构不应只是内容层面,更需聚焦教学逻辑的重新设计,实现内容、技术与方法的三维对接,助力学生在数据驱动环境下形成持续学习能力与创新设计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智能化转型路径

在教学方式上,数智化改革不只是将多媒体工具用于辅助讲解,而应是教学逻辑的根本重塑。应全面引入“智能 +”教学模式,通过AI 算法、数据挖掘技术与可视化平台提升教学组织与管理效率。一是推动“智慧课堂”建设,利用智能黑板、课堂反馈系统、AR/VR 仿真设备等实现沉浸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二是推行“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模式,将基础知识的学习前置于线上平台,通过微课视频、知识图谱与答疑社区支持学生自主掌握基本理论,再将课堂时间用于案例分析、项目设计与答辩分享,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建立“个性化学习路径”机制,教师依据学习平台提供的学生数据画像,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定制化辅导内容与进阶建议。智能化教学模式强调数据驱动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学习行为的精准识别、实时干预与优化管理,全面提升教学决策的科学性与灵活性。

四、学习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机制建设

有效的教学改革离不开科学的过程管理机制。视觉技术课程改革应以教学数据为核心,构建覆盖“教学设计—学习过程—能力评估—改进反馈”的全过程管理体系。首先,建立数据采集机制,通过智能教学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任务完成度、参与频率、答题准确率等指标,为教学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开发学习分析模型,基于学生画像开展学习行为分析,识别学习困难点与能力盲区,为教学决策与个别化教学提供参考。再次,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强化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的权重,通过学习日志、阶段测试、课堂表现、项目作品等多维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构建“过程 + 成果”结合的评价框架。此外,搭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实现作业在线批改、即时反馈与个性化建议的快速传达,提高教学闭环的效率。全过程数字管理不仅提升教学运行的透明度与可控性,也为后续课程调整与教师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五、教师素养提升与平台建设的协同推进

教学数智化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教师素养的提升与教学平台的完善支撑。教师不仅要掌握视觉技术相关专业知识,更要熟悉智能教学工具的操作、数据分析的基本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应用策略。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数智化教学培训,强化其教育技术素养与创新教学设计能力。同时,构建专业化教学支持平台,整合教育资源、行业案例、设计工具与评估系统,打造课程资源共享与智能教学服务的综合平台,降低教师教学设计与资源准备的压力,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应积极引入企业资源,与行业专家联合开发项目式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将数智化设计理念应用于真实场景,增强课程的职业性与实用性。平台与教师之间应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即教师为平台提供教学反馈与资源更新建议,平台则为教师提供功能支持与数据服务,共同构建动态开放的教学支持生态系统,推动数智化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结论

中职《视觉技术》课程的数智化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适应新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式转型、过程管理优化与教师平台协同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课程改革的路径与策略。研究表明,借助智能技术和数据驱动手段,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综合素养与课程育人功能。未来应继续深化改革理念,强化数智平台建设,加强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培养,构建更加开放、智能、协同的课程教学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助力学生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雅琳. 中职视觉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职业教育研究 , 2023(12):92-95.

[2] 黄志辉 . 数字化背景下中职视觉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2(10):76-79.

[3] 何晓芳 . 基于智能化平台的中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J]. 职教论坛 , 2023(15):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