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可视化评价 让区域游戏更有深度
倪婷
扬中市第二幼儿园 212200
评价能让评价者对过往的事件进行整理和反思 , 并将累积的事件内化为经验 ( 心理图像 ) 来进行外化的表达和分享。本文结合实际 , 列举了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评价现状:1 重个体介个绍, 轻群体;2 重结果, 轻过程;3 重功利, 轻幼儿。结合现状, 提出了优化策略:1 评价主体,走向多元;2 评价内容, 回归孩子;3 评价方式, 重视过程。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 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这就需要教育者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对幼儿进行适宜的评价, 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评价价值
评价是对事物价值的判断, 评价是一种与价值标准、价值判断相关的活动。通过评价, 能让评价者对过往的事件进行整理和反思,并将累积的事件内化为经验( 心理图像) 来进行外化的表达和分享。幼儿园区域游戏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活动, 是针对幼儿区域游戏的内容和特点, 通过收集和分析比较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 科学地判断幼儿游戏的价值和效益的过程。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评价现状
适当地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估, 并解释评估结果, 有利于教师、决策者、研究者以及家长从中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游戏中, 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整个幼儿园园的游戏评价指标和游戏评价的科学性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中, 存在“重个体, 轻群体”“重结果、轻过程”“重功利、轻幼儿”等现象, 导致我们背离了评价的初衷, 消减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 一) 重个体介绍, 轻群体结构游戏“了不起的动物世界”
区域游戏结束, 大班孩子们一人拿了一块垫子围坐到了老师的身旁。这时老
师在电视机上播放刚才游戏的场景。
师: 这个房子是谁搭的啊?
幼儿A: 是我搭的。
师: 那这个房子是用来干嘛的啊幼儿A: 是给长颈鹿来居住的。
师: 哦, 我明白了 , 怪不得你这个房子的门这么高呢! 那动物世界里, 除了长颈
鹿, 还会有谁来居住呢?
其余儿童沉默不语, 个别儿童不感兴趣, 不时讲起了悄悄话。
过程中, 明显感觉到教师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小A 上, 忽视了评价过程中其他群体的存在, 这也导致了其余幼儿成为了被动的倾听者。当听众( 剩余被动倾听者) 意识到评价活动与其无关时, 得不到重视时, 游离于回顾活动之外, 有时甚至会用一些破坏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 二 ) 重结果 , 轻过程
“好玩的造桥”
区域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了, 大2 班造大桥的小H 和小Y 还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 很不情愿地围坐到了老师的前面。
师: 老师发现这几个桥造得真不错, 都是谁造的啊?
幼: 是月月。
师: 老师发现月月搭的桥又牢又好, 而且还在里面用了架空、联结、围合等技能, 真是了不起。
师: 不过老师发现今天有小朋友时间到了, 还是没有完成, 动作有点慢, 老师希望下次小 H 和小Y 能加快速度,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 H 和小Y 因为作品没有完成, 失落地低下了头。
在游戏中, 老师显然成为了评价幼儿游戏的一个裁判官, 并且老师的评价是以“作品是否完成”“作品建构难度、牢固度、美观度”等作为标准进行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传递给幼儿的信息: 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品一定要完成, 而且要按照老师的评判标准来“创作”, 这样才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 三 ) 重功利 , 轻幼儿“下次再交流”
某次大班“百变积木”活动结束, 师幼围坐在一起进行讲评活动。师: 今天你们都用7 块的积木变成了什么东西啊?
幼1: 我变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师: 真不错, 真有想法。希望小朋友向琪琪学习, 开动脑筋。
幼2: 老师, 你介绍一下我的飞机好吗?
幼3: 我变了恐龙, 能让我介绍一下吗?
幼4, 幼5……很多幼儿都想上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 嗯, 今天时间到了。下次我们再一起交流吧! 请小朋友把你们的作品拆掉放人箩筐中。
不少孩子基于自己的游戏经验想和同伴进行分享 , 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因为时间的限制, 老师“下次再一起交流”让活动戛然而止。教师功利性地为了下次游戏方便再玩, 直接拆掉孩子游戏成果的行为让很多孩子内心感到不满。这种评价行为遏制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打击了幼儿产生进一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优化幼儿园区域游戏评价的策略
评价能帮助儿童思考过去发生的事件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帮助儿童扩展对于“现在”以外的一些概念和认识, 帮助幼儿不断扩展现象的经验, 并将这些经验能运用到新的体验和探究过程中。因而评价要想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就是需要回归儿童经验来进行。关注儿童经验的评价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 一) 评价主体, 走向多元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为教师的终结性评价, 重结果轻过程, 往往忽视了幼儿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 缺乏对幼儿发展的关注。
1. 幼幼评价
幼幼评价是结合共同参与的游戏或作品进行回忆和讲述, 参与听讲的幼儿可依据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行为或者作品通过倾听与欣赏,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在评价中, 注重发挥幼儿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 鼓励幼儿参与自评和互评, 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操作简单、形式有趣的评价方式, 激起幼几参与评价兴趣, 使幼儿在成为被评价者同时也成为评价者。
2. 师幼评价
师幼评价是游戏进程中, 教师其以言语、动作等形式来对幼儿的游戏作品或行为的价值和价值大小所做的一种判断。过往教师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忽视幼儿学习情感与心理的发展。
3. 家园评价
家园评价 , 是家长通过观察、记录、对话等方式来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或作品的价值和价值大小所做的一种判断。家园评价的引人,让幼儿园的整个评价呈现出更为开放和开阔的新格局。比如案例中的“造桥”游戏, 后续一位家长带着幼儿去参观扬中的大桥, 家长在“成长册”中作了如下的评价:“萱萱知道扬中除了大桥之外,还有扬中二桥、扬中三桥,离我们最近的还有泰州大桥。还给我们列举了各式各样的桥拱桥, 铁索桥、木桥…萱萱对桥的了解真让我刮目相看! 幼儿园可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义工队、宝宝成长手册”等资源和平台, 就幼儿园的成长环境、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的教育质量等方面, 请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之中。
( 二) 评价内容, 回归孩子
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评价的主体是儿童, 评价的目的是唤醒、提升幼儿已有的经验,帮助幼儿在螺旋上升式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与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 回归孩子来进行有效回顾。
( 三) 评价方式, 体现过程
基于孩子经验的评价, 意味着回顾不是简单地以“对”或“错”或者幼儿能力水平的高低来简单判定和划分幼儿所处的发展阶段, 而是要正确地处理过程与结果、技能与情感、价值多元与单一等方面关系, 对这些方面的回顾做到全面重视、整体把握、均衡发展。
幼儿园教师, 有必要深入了解、理解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和具体经验, 由此去观察和分析自己面对的幼儿, 确定具体的活动中应该和可能蕴含的经验, 努力引导幼儿不断获得有益的经验。过程性评价的价值不在于功利化的评选出今日活动的“最美”“最好”, 而是要在过程中启发孩子看到自己与同伴的亮点来扩展自己的相关经验。过程评价带领了教师从过去“结果学习”的模式逐步向“过程学习”,教师从知识传播的师者逐步成为幼儿游戏环境、材料的提供者、支持者, 体现了“幼儿在前, 教师在后" 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观, 即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进行经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