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的源流与异变
刘思茹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在沂蒙地区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歌曲。关于这首歌曲到底可以定性为民歌、创作歌曲或是新民歌的问题,在学界引发了众多争议至今也未有准确的论断 。武装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沂蒙山小调》及其传播研究》一文中系统分析梳理了 1980 年以前至今学界对此问题的论述(山东民歌 /1980 年以前——填词歌曲/1980-1992——创作歌曲 /1992——填词歌曲 /1993-1994——创作歌曲/1999——填词歌曲/2005- 至今),并得出结论这首歌曲应当属于“革命历史民歌”。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去分析论述《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元素的由来以及该作品旋律对其他作品的影响。
、《沂蒙山小调》创作概述
《沂蒙山小调》是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首红色题材的歌曲。1940 年以张里元为首的国民党势力组织、利用“黄沙会”在民众中散播谣言和反动思想,阻止当地百姓参军。山东八路军为了维护军民团结、打击反动势力,一举消灭了“黄沙会”。抗大文工团成员阮若珊、李林以文艺宣传为武器,创作出了《打黄沙会》(《反对黄沙会》)这首作品,歌曲一经演唱便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建国后便更名为《沂蒙山小调》,1976 年,又更名为《毛主席领导的好》,但此时的《沂蒙山小调》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版本。随着抗日形势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在原曲调基础上进行歌词改动,加入了很多抗日救国的元素。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添加了歌颂共产党和赞美沂蒙美好风景的歌词,反复修改、润色,最终形成了为大众所熟知、广为传唱的红色革命歌曲《沂蒙山小调》。
二、《沂蒙山小调》音乐元素的源流
《沂蒙山小调》这首作品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最后两个乐句是前两个乐句的变体,只在歌词处进行了变化。节拍采用3/4拍,调式采用了民族小调式,旋律优美、抒情。它的旋律创作吸收了多地民歌的音乐元素,在现存的许多民歌中都能找到与《沂蒙山小调》相似或相同的旋律。笔者查询比《沂蒙山小调》出现时间更早的这些民歌文献资料,从音乐旋律、创作手法、音乐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来探讨、追溯《沂蒙山小调》中音乐元素的源流。
山东省内就有许多与《沂蒙山小调》旋律相似的地方民歌和曲艺。惠民地区的秧歌调《十三个月》它的曲调如括号内的简谱所示:(2535|352323|2.|2532|32|361|1323|16|56|2225|61.6|565);临清秧歌《十二月采茶》旋律如下(221|2123|2.|2532|16|1.|1323|765|6.|2756|276|5.),从简谱中可以看出这两段秧歌旋律与《沂蒙山小调》有许多相似的旋律走向,节奏也都是三拍子,区别在于《沂蒙山小调》是 3/4 拍,这两首秧歌调是 3/8 拍。聊城地区和莱芜地区的花鼓在旋律方面也有许多与《沂蒙山小调》相似的旋律,如下面两段简谱(3 3 32|1 53 21|2--|7 7 76|56 1-|7 7 67|5 27 65|6--|6 2 76|53 5-)(2 5 53|2 53 23|2-|2 532|3.2|1-|1 3 21|2 5|5 6-|3 1 65|1 6|5-),聊城地区的花鼓不仅在曲调上与《沂蒙山小调》相似,还采用了相同的节拍;莱芜地区的花鼓曲调与《沂蒙山小调》有一定的相似度,但节拍不同,莱芜花鼓调采用了3/4 和 2/4 拍交替使用的形式。
除山东省内的民歌和曲艺外,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部分民歌也与《沂蒙山小调》有相似之处。河北民歌《雪梅吊孝》与《沂蒙山小调》使用了相同的节拍,旋律中有部分动机相同,如下(5 5 2|4 43 3|2--|2 52|3-26|1--|1 3 22|2 6 5|6--|2 2 66|1.6 56|5--);河北民歌《小白菜》旋律曲调也极为相似,(5 3 53 2|5 3 32 1|1 3 21 6|2 1 16 5)。北京地区也有一首名为《织手巾》的民歌流传甚广,曲调也和《沂蒙山小调》相似,甚至可以说大差不差,其简谱如下(2 5 35|2 53 23|2--|2 5 33|3 2 16|1--|1 3 23|57 65 35|6--|2 2 35|62 76 53|5--)。东北辽宁民歌《墙里栽花墙外开》在旋律方面与《沂蒙山小调》相像,并且还有许多学者认为二者是同曲变体,它的旋律曲调如下(0 2 5 32|2 53 23 2|2 2 5 2|3.2 121|1 16 3 21|7 65 35 6|6 27 2 56|1.6 56 5);还有一首东北民歌《打新春》,其曲调如下(2 2 21|2 4 21|2|2 2|3 2 16|1-|1 3 22|3 6 5|6--|2 2 6|1.6 53 5),方萌在《《沂蒙山小调》民歌原型考》一文中认为二者曲调相近,有可能《打新春》一曲是《沂蒙山小调》的原型民歌。
许多学者认为《沂蒙山小调》的音调来源于这两地,还有学者认为《沂蒙山小调》的音调来自于山东的花鼓戏,笔者认为该作品的创作应当是吸收了多地的民歌、戏曲的旋律曲调。或许《沂蒙山小调》和各地相似曲调的民歌、曲艺民歌谁是最早出现,又是谁参考了谁的问题无从考证,但民歌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流演变是正常的,各地民歌都能在演变中保留其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
三、《沂蒙山小调》音乐元素的异变
《沂蒙山小调》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简单通俗的歌词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目前该作品已经成为了沂蒙地区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符号的代表作。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在这段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谱写出许多新的作品,下面笔者将挑选各类题材的改编、创作的代表作品分析《沂蒙山小调》的独特魅力。
1973 年,刘廷禹等人根据《沂蒙山小调》改编创作出《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这首歌曲是芭蕾舞剧《沂蒙颂》中英嫂的唱段。该唱段保留了《沂蒙山小调》优美、舒缓的旋律,为了更好的贴近剧中人物性格,通过节拍的变化为歌曲增添了坚毅、果断的情绪,伴奏乐器也选择了更具有乡土气息的板胡来为歌曲进行伴奏。
大型红色民族歌剧《沂蒙山》于 2019 年首演,由栾凯作曲,歌剧中《沂蒙山小调》的旋律贯穿始终,歌剧中每一个唱段和插曲都融入了该作品的影子。以女主角海棠的唱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为例,“巍巍蒙山高 ~ 沂蒙山好”(2 5 323 15|2---|6 53 23 26|1---|1 5323 5|27 65 6-|1.2 76 676 5)在《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大的旋律下行走向并未发生变化。节拍由 3/4 写成了 4/4 拍,听感上更为稳定抒情。为了贴合歌剧强烈的情感变化,选择管弦乐队进行伴奏,但速度跟原曲差不多,听感上更加恢弘、舒展、大气。
除大型歌、舞剧的创作之外,《沂蒙山小调》这一作品旋律还被广泛的改编、运用到器乐作品的创作中,各个乐器几乎都有吸收该音调的的作品。如笛子独奏曲《沂蒙山歌》、钢琴独奏《变奏曲》、小提琴独奏曲《沂蒙山之歌》、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等。笛子独奏《沂蒙山歌》由曾永清作曲,曲调如下(5|1 5|6.1 65 42|4- 4|6 5.6|1 532.1|2-|4.5|32 16|1-),在歌曲中运用了较多附点节奏和十六分音符节奏,节奏型更加密集,音区也较高,所以音乐情绪更加欢快、活泼。
参考文献
[1] 方 萌 .《 沂 蒙 山 小 调》 民 歌 原 型 考 [J]. 人 民 音乐 ,1993,(01):39-40.
[2] 冯国林 . 也谈《沂蒙山小调》的民歌原型 [J]. 人民音乐 ,1993,(08):10-11.
[3] 苗得雨 .《沂蒙山小调》终极探源 [J]. 春秋 ,2006,(05):30-32.
[4] 武装.《沂蒙山小调》及其传播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2010.
[5] 刘琳 .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地域性、人文性与音乐特色 [N]. 中国文化报 ,2025.000149.
[6] 王文营 .《沂蒙山小调》的播布 : 文本价值的稳定、耗散及敞开 [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23(05):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