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EZland 平台的风景园林植物设计实践探索

作者

何爽 冷丹妮 胡航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401 广州华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180

风景园林植物设计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植物种类选择、配置方式、季相变化等多个方面。传统的植物设计方法往往依赖于设计师的经验和手绘技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而数字景观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 [1]。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风景园林植物设计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还可以实现植物设计的可视化、智能化和精细化。EZland 软件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风景园林设计软件,其内置的植物设计模块具有丰富的本土植物种类、灵活的配置方式、智能化标注功能和逼真的模拟效果,为风景园林植物设计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

1、数字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植物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风景园林领域也不例外。自 20世纪中后期开始,数字技术便逐渐应用于风景园林学科。在数字化与人居环境提升的浪潮下,数字技术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耦合应用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

而随着城市绿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绿化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同时,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植物景观的营造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植物景观营造设计方式存在着繁琐、费时、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植物景观营造设计的效率和质量。[3]数字化设计技术日新月异,为解决植物设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以下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

数字化技术能够大大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效率。目前,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逐渐融入风景园林设计的“调研 - 分析 - 设计 - 建造 - 评价 - 优化”的各个阶段,贯穿着设计的前、中、后全设计周期。[4] 通过利用先进的软件平台和算法,设计师可以快速地进行植物种类选择、配置、模拟等操作,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

(2)降低成本与资源消耗: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精确的预算和成本管理。采用参数化技术,借助算法模拟自然空间形态和过程,短时间内生成多方案比选,提升决策效率。[5] 通过优化植物配置和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数字化技术有助于实现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风景园林实践。

(3)增强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

数字化技术为公众提供了更加直观和便捷的参与途径。通过虚拟现实(VR)等技术,数字景观可以快速地反映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规划、施工和维护过程,方便人们对整个方案进行快速直观的观察。[6]

2、基于EZland 平台的风景园林植物设计路径

本文介绍的 EZland 景观版是一款景观植栽绿化设计软件,该软件依据植物景观设计对象的特征与目标,结合植物景观设计师的现实需求以及过往实际项目案例总结,科学选择匹配的数字技术融入景观设计的流程当中,构建耦合数字技术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在基于行业数字空间技术提供商——光辉城市“Mars 景观版”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智能植物景观设计平台。该平台的应用框架包含三条关键路径: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实践、植物设计标准化实践、植物景观设计可视化实践(图 1)。这一框架能够显著提高植物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为植物景观设计师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2.1 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实践

(1)联通海量植物数据库

植物专业数据库是植物设计软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设计师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植物信息支持。该数据库包含了丰富的本土植物种类,每种植物都详细记录了其生态特性、生长习性、观赏特征等信息。设计师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快速筛选出适合的植物种类,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EZland可以直接联通Mars景观资源库,其中涵盖了上千种中国本土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水生植物等),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还有助于推广本土植物的应用,促进生态多样性保护。

(2)云端组团模型

云端组团模型是EZland 的重要创新,它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植物配置参考和设计灵感。该模型基于大量成功案例和专家经验,构建了多种典型的植物组团模式。设计师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快速调用和修改这些模型,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

2.2 植物设计高效标准化

(1)移动智能标注

在实际植物设计工作中,对植物进行标注是一件必不可少却又费时费力的工作,而EZland 自带的移动智能标注功能为植物设计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支持。通过 EZland,设计师可以通过智能标注、组团标注和就近标注等方法,实现植物组团的一键标注,大大提高了设计工作的灵活性和效率。

(2)快速生成多维度立面

将二维平面图快速转化为三维效果图是 EZland 的重要功能之一。根据平面植物设计,一键生成选定组团指定视角的立面图,可凸显植物组团的前后关系和错落关系,适配场地主体设计。设计师还能够选定不同视角,在设计过程中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空间布局、形态特征和季相变化,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体效果。

2.3 植物景观设计可视化实践

(1)三维立体场景构建

根据 AutoCAD 植栽设计平面图,EZland 能够将种植图中的地形、地被、灌木和树在sketchup 中转化成代理模型,快速准确的构建 Sketchup 三维立体场景。快速生成三维效果图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增强了设计方案的可视化效果。它使设计师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植物生长后的景观效果,有助于减少设计失误,提高设计质量。此外,逼真的三维效果图也便于与客户沟通,有助于方案的顺利通过和实施。

(2)VR 场景管理

VR 场景管理是植物设计软件中最具创新性的功能之一。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设计师和客户提供沉浸式的体验环境。通过一键生成制定视角的 VR,可实现多个 VR 场景的排序组合和二维码分享。

VR 场景管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设计方案的表现力和沟通效率。它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推敲设计细节,还能够让客户更直观地理解设计意图,减少沟通障碍。

3、案例选取与路径研究

3.1 案例简介

仁恒海上源花境项目位于上海内环核心区域,距黄浦江仅 2 公里,与江浦公园形成对景关系。场地兼具“繁华都市内核”与“浓郁自然基底”的双重特征,是自然生态与商业活力有机交融的典型载体。基于场地特质,项目定位为“以植物景观设计为基底,复合活力为特色的新时代混合街区”。

3.2 设计理念

设计以“建筑师视角下的自然景观场景”为切入点,提出“景观天花板”概念——即场地的空间体验感主要由树木构成的“顶部界面”决定,而森林或林地的沉浸感则依赖于优势树种的选择与布局。

3.2.1 优势树种选择

基于 “景观天花板” 理论,项目选用乌桕作为优势树种。其依据在于:乌桕姿态多样,可满足不同空间尺度的营造需求;且秋季叶色变化显著,能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强化“古老森林”的时间维度感知。同时,通过控制乌桕的整体高度与分支点,结合树木的重心聚集或散落排列模式,构建具有空间限定性的“景观天花板”,提升林地体验的真实性。

3.2.2 “水波纹”植物结构设计

为实现“森意韵律与生命节律”的协调统一,项目创新采用“水波纹”种植设计手法,以 “水点- 水波纹- 水面” 的植物类型梯度展开,形成有序且多样的植物群落结构。

作为植物设计的起点与氛围营造的核心,水滴点植物具有限定种植范围、向外衍生扩张的功能,其他植物需围绕其布局。项目选用细叶芒、蛇鞭菊(独立型植物)及大规格迷迭香(边缘型植物)作为水滴点物种。

水波纹植物在水滴点周围凝聚生长,是构成自然生境的主体,在数量上占据种植总量的大部分。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物种组别逐个种植(从点到面逐步丰盈),营造视觉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同时拓延开花的持续性与美学性,强化群落的动态景观效果。项目选用云杉、龟甲冬青球、小规格迷迭香、芙蓉菊作为水波纹植物。

3.3 EZland 平台在植物设计中的技术实践

3.3.1 数字化设计推演与预算控制

项目依托 EZland 设计平台,实现植物设计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在设计初期,通过EZland 平台对树木高度、分支点控制、植物布局模式等进行多场景推演,精准预测可能出现的空间效果与技术问题,并同步完成精密的设计预算编制,为后续落地提供数据支撑。

3.3.2 三维立体场景生成与 “虚景实境” 体验

借助 EZland 平台的建模功能,在虚拟空间中快速生成植物落地场景的三维立体模型。项目通过平台实现 “一键转换”,将设计图纸直接转化为接近现实的三维场景,获得 “虚景实境”的沉浸式体验。(图 2)这种技术不仅便于设计师直观评估植物群落的空间关系、季相变化及生态效益,还能让甲方与使用者提前感知设计效果,提升设计沟通效率与精准度。

图2 依托 EZland 平台生成的植物三维立体效果图

3.3.3 植物落地场景的精准模拟

通过 EZland 平台的参数化建模功能,可对植物的生长状态、群落结构、光影效果等进行动态模拟。例如,针对乌桕的季相变化,平台能模拟不同月份的叶色转换过程;针对 “水波纹”结构中各植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可通过碰撞检测功能优化种植密度,避免后期生长空间冲突,确保设计意图的精准落地。

4、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植物设计软件的应用框架,通过整合本土植物专业数据库、三维效果图生成、移动智能标注、云端组团模型和 VR 场景管理等五个关键环节,为植物设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这一框架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还增强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视化效果,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工具。研究表明,EZland 平台通过数字化推演、三维场景生成等功能,为植物设计的精准落地提供了技术保障。

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风景园林植物设计应更注重“生态理念- 技术工具-场地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创新实践,推动植物景观设计向更高效、更精准、更具生态价值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 祥 祥 . 数 字 景 观 技 术 在 风 景 园 林 工 程 运 用 策 略 [J]. 新 疆 有 色 金属 ,2023,46(04):49-50.

[2] 龚晓芳 , 卢漫,唐昊 . 基于数字技术的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泰州引江河水利风景区为例 [J]. 建筑与文化 ,2024,5:232-234.

[3] 杨舒. 基于LIM 平台的植物景观营造设计[D]. 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3.

[4] 王一婧 , 成玉宁 . 数字技术辅助下的风景园林空间精细化设计路径探索 [J]. 中国园林 ,2022,38(S2):93-98.

[5] 袁旸洋 , 成玉宁 . 参数化风景环境道路选线研究 [J]. 中国园林 ,2015,31(07):36-40.

[6] 许玙可 . 数字景观在风景园林中生态设计方法探讨 [J]. 佛山陶瓷 ,2024,331(0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