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路径
才吉拉姆
那曲市色尼区文化事业发展中心 西藏 那曲市 852000
引言
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着群众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与艺术追求。打造高质量的群众文化品牌,不仅能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还能有效推动地方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目前,从传统的节庆活动到现代艺术展演,再从非遗保护到社区文化推广,群众文化工作逐渐打破了地域限制,融入更广阔的领域。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该项工作的作用并明确未来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1 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意义
① 拓宽传播渠道。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可依托旅游线路扩大传播范围。通过旅游景点互动体验、实景演出等形式,游客可以在游览中感受群众文化的魅力,这能够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的吸引力。此外,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应用,拓宽了群众文化的传播路径,突破了以往群众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提高了群众文化影响力。 ② 深度整合资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到了深度整合,二者优势互补,形成了协同发展效应。一方面,通过建立地域文化资源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历史传说等文化要素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
2 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路径
2.1 坚持公益惠民,树立群众文化工作服务理念
要想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工作在文旅融合进程中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坚守公益惠民的宗旨,清晰界定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宗旨,对于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普及化目标至关重要。第一,有关部门与文化馆等机构应承担主导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基本文化公共服务的常态化提供。例如,文化馆可以联合当地图书馆等,逐步采用免门票开放的运营模式,并定期开展针对性的主题展览、讲座等活动,确保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资源。第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应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偏好和具体需求,从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此外,文化馆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社区居民的反馈,并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紧密结合,以实现对目标人群及其兴趣点的准确把握,确保设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第三,由于地域限制,为了促进城乡文化交流、资源共享,文化馆要重点考虑偏远地区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而加大对数字文化服务的推广力度,依托网络缩小文化差距,保障全民共享文化成果。
2.2 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当前,制订完善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是实现资源整合的重要前提。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和优势,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整合。要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其与自然景观、旅游设施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产品和项目。例如,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充分串联起当地的历史遗迹及文化街区等文化景点,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此外,加强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注重挖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2.3 引入前沿科技,创新工作形式
首先,数字化技术能够为群众文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活动模式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转型。通过构建智慧文旅云平台,可以实现文化资源、旅游信息的集约化管理,核心功能涵盖活动预约、虚拟导览、在线展演等全流程服务。以敦煌研究院“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例,其依托数字孪生与 3D 建模技术,将莫高窟洞窟结构、壁画细节转化为可交互数字资源,群众通过移动端即可沉浸式游览,参与“数字供养人”等互动项目,使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传播。其次,VR/AR技术通过虚实结合创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呈现形态,增强了活动体验的沉浸感与交互性。在历史场景再现领域,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运用VR 技术构建“秦军训练”虚拟场景,群众可以通过头显设备可以直观感受古代军事阵法与兵器操作,使文物背后的历史语境得以具象化呈现;在非遗传承领域,AR 技术通过现实空间叠加虚拟元素,使群众扫描实体展品即可触发剪纸、皮影等非遗技艺的动态演示,配合步骤拆解说明,拉近了群众与传统技艺的距离。此类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更推动了文化传播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参与”的范式转变。
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促进地方高校与非遗工坊协同合作,开设传统技艺研修班,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担任导师,通过“手把手”教学、技艺实操演练、文化故事讲解等方式,系统传授传统技艺,培养优质的非遗传承人,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奠定基础;其次,可促进专业旅游院校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旅游运营策划实战课程,既教授市场调研、品牌定位、营销策划等专业知识,又通过项目实训让学员参与真实的文旅品牌运营项目,引导其精准把握市场动态,进一步提升个人实践能力;最后,可构建“非遗传承人 + 文旅策划师”协同工作模式,形成优势互补的人才矩阵。非遗传承人可从文化传承者的视角出发保障品牌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旅策划师则通过市场运营者的思维推动品牌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最终形成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群众文化品牌。
2.5 助推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应强化文化馆平台功能,主动链接肇庆文旅资源与文化生产要素构建覆盖演艺展示、非遗传承等多维内容的群众文化供给体系,鼓励文化馆与肇庆文旅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引导资源聚集;推动形成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文化内容共创机制,依托文化馆现有场地及设施设立文化集市,拓展文化产品开发链条, 在活动中嵌入肇庆文化元素并结合旅游消费场景, 推动文旅商品和服务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渗透。 设立文化产业孵化支持专项计划,在文化馆设立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展示、试产、销售、宣传等一体化服务,吸引有文化创意能力的群体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并进行小规模产业化试验。
结语
总之,文旅融合发展对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文化馆亟须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通过强化群文品牌建设、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构建专业人才队伍等举措,切实保障文化发展成果并持续提高群众文化工作水平。随着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群众文化工作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与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群文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创作理念,着力打造更多文艺精品,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深度推进群文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增强群众文化的艺术感染力与社会影响力,最终实现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许静 . 文旅融合视域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J]. 旅游与摄影 ,2024(24):92-94.
[2] 张 元 其 . 新 时 代 群 众 文 化 活 动 的 组 织 与 策 划 [J]. 参花 ,2024(35):146-148.
[3] 李峪霆 .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创新策略 [J]. 牡丹 ,2024(20):120-122.
[4] 周笑洒 . 文旅融合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创新 [J]. 参花 ,2024(26):101-103.
[5] 郭婷婷 . 浅析传统节庆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J].参花 ,2024(26):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