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双文化身份”认同困境及辅导员引导策略研究

作者

李文静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2

一、引言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截至 2023 年,经批准的机构与项目近 3000 个,学生超 50 万人。该群体在享受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独特的文化认同挑战,需适应西方教育文化并维系中国传统文化,使“双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凸显。良好的双文化认同促进跨文化能力发展,不良认同则可能导致心理适应与学业问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骨干,在其双文化身份建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双文化身份认同困境的多维表征

(一)认知维度: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迷茫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认知方面会遭遇中西价值观念的冲突情况,中国秉持的集体主义以及中庸和谐观念,和西方所倡导的个人主义以及批判思维之间存在差异,这致使学生出现一种撕裂的感觉,也就是他们一方面认同传统价值,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的自由创新心怀向往,就像在课堂讨论的时候,学生想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会因为谦逊的美德而有所顾虑。

(二)情感维度:归属感的缺失与焦虑

在情感维度,双文化身份认同困境表现为归属感缺失与文化适应焦虑。学生常感“两边不靠”:在中国同学眼中“西化”,在外籍师生面前又显“中国烙印”,难以建立稳定归属感,产生孤独与疏离。同时,为适应不同文化场景而持续调整行为与沟通方式,易导致情感耗竭与心理疲惫。

(三)行为维度:文化表现的不确定与困惑

在行为这一层面,双文化身份认同所面临的困境呈现为文化表现方面的不确定状态以及行为选择时的困惑情形,学生需要不断地频繁调整自身行为,以此来适应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场景,举例来说,在学术环境当中需要有批判思维,而在社交场合则要遵循中式规则,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自我认同出现混乱以及行为出现失范现象。

三、双文化身份认同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文化距离与社会期待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十分突出的差异,这是致使认同困境出现的客观因素,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显示,中西文化在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等维度都有着一定差异,这样的文化距离让学生在适应过程中遭遇更多挑战,社会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有着双重期待,一方面希望他们成为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另一方面又期望他们能保持中国文化根基。这种看似矛盾的社会期待加重了学生的认同压力。

(二)中观层面:教育环境与文化支持

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文化支持系统会对学生的双文化认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不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管理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中西融合不够充分的状况:有的是单纯照搬国外模式,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有的只是在形式上呈现出国际化,实际上依旧沿用传统管理思维。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文化支持系统大多时候不够完备,缺少专门针对双文化学生的辅导体系,难以给学生提供及时且有效的认同支持。

(三)微观层面:个体因素与应对策略

学生自身的个人特质以及所采用的应对策略,同样是对双文化认同产生影响的关键要素,相关研究显示,如认知灵活性、文化智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等个人特质,均会对个体在文化适应方面的成效造成影响,部分学生欠缺有效的文化应对策略,他们或者选择采取回避策略,借此逃避文化接触,或者选择采取同化策略,彻底放弃自身原有的文化身份。然而这两种策略,对于双文化认同的健康发展而言,均没有益处。

四、辅导员的四维引导策略

(一)认知重构:帮助学生建立整合性认知框架

辅导员可借助个体咨询、团体辅导以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起双文化认同的整合性认知框架,展开来说,其一,要引领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有客观性与价值性,明白双文化身份并非只能二选一,而是一种可兼容并蓄的丰富资源,其二,需协助学生发展元认知能力,使其学会观察与反思自身的文化认知过程,提高文化自我意识,其三,借助对中西文化展开比较分析,让学生领会两种文化各自所有的优势与局限,培育辩证的文化观。举例来讲,可以组织“中西文化对话”工作坊,邀请拥有跨文化经历的师生来分享经验,以此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开放、包容的文化认知模式。

(二)情感支持:构建多层次情感支持系统

对于学生面临的情感困扰,辅导员应构建多层次情感支持系统,其一设立常态化心理辅导机制,借助个体咨询帮助学生应对文化适应里的情绪问题,提高心理弹性,其二组织支持性团体活动,打造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使学生能分享跨文化经历中的困惑与收获,获取朋辈支持,其三开展情绪管理培训,传授学生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比如正念冥想、认知重评等,提高情绪适应能力。另外需格外留意那些呈现出严重适应险阻的学生,给予及时的专业心理援助。

(三)行为引导:促进文化适应能力的实践提升

辅导员有必要创造多样的跨文化实践机遇,以此推动学生于实践进程里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其一组织如国际文化节、语言伙伴项目之类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在真实的互动之中锻炼跨文化沟通技能,其二开展文化情境模拟训练,借助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化场景下的恰当行为规范。其三鼓励学生投身跨文化研究项目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期间深化对双文化的理解与应用,这些实践活动需要重视反思环节的设计,引领学生从体验里提炼经验,达成知行合一。

(四)环境营造:构建支持性校园文化生态

辅导员应当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生态建设之中,为学生双文化认同的发展创造出有支持性的环境,其一推动构建包容性的制度环境,像是在学生评价、活动组织以及校园管理等诸多环节,充分考量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其二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氛围营造,借助文化建设活动来呈现不同文化的价值,营造出尊重差异且开放包容的校园氛围。辅导员要强化与专业课教师、外籍教师、家长等各类主体的沟通协作,形成育人的合力,共同为学生双文化身份的发展提供支持。

五、结论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双文化身份认同呈现出复杂且动态的发展态势,其过程中有挑战存在,又蕴含着机遇,辅导员身为学生成长道路上关键的引导者,需突破传统工作模式,从认知、情感、行为以及环境这四个维度着手,帮助学生达成从文化冲突向文化融合的转变,借助系统性的引导策略,推动学生构建健康、整合的双文化身份,要保留中国文化的根基,又要拥有国际视野以及跨文化能力,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公民”。未来的研究可剖析双文化认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不同专业领域学生的认同差异,为辅导员工作给予更为精细化的理论指导,辅导员自身跨文化素养的提升路径同样值得深入研究,以此顺应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学生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谭瑜 .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 [D].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 杨坤燕 . 跨文化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40):11-12.

作者简介:姓名:李文静(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邯郸,职务/ 职称:辅导员/ 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