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赋能最美校园建设
陈义琴
苏州香雪海小学
一、引言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落实“五育并举”的背景下,构建“最美校园”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所谓“最美校园”,不仅指硬件设施的完善和自然环境的美化,更涵盖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以及和谐共生的育人氛围。劳动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最美校园建设中具有独特而深远的价值。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依托“校园桂花节”“梅花节”“雪海农场”等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真实劳动场景中体验、学习与成长,实现了劳动教育与校园建设的有机融合。然而,当前学校的劳动教育仍存在被边缘化、内容单一、实践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总结劳动教育助力最美校园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典型经验,对推动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现实意义。
二、以劳育美: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
(一)日常清洁劳动
校园清洁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和卫生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定期开展的“劳动周”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全面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工作。学生分工协作,分别负责教室内部清洁——包括擦洗桌椅、整理讲台、清理黑板,以及公共区域如走廊、楼梯、卫生间等的打扫与消毒。另有小组专门负责操场、花园及绿化带等开放区域的保洁工作,清除落叶与垃圾,保持活动场所的整洁与安全。
在特色区域如“校园桂花林”和“梅花林”的维护中,学生的劳动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教育意涵。每年秋季桂花盛开,满地金黄,既呈现诗意景观,也带来清扫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合理分工,使用扫帚、畚箕等工具细致清理落花,既要求速度,也讲究方法,需在维持整洁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自然美感。梅花盛放时节亦然,学生需定期清理梅树周围的杂物、修剪枯枝,并在花后做好场地整理。通过这些持续的劳动实践,学生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爱护环境、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使校园始终保持洁净、雅致的面貌。
(二)绿化养护劳动
学生们携手共建绿色班级。学校为每个班级提供基础绿植,同学们也纷纷从家中带来各类绿植,既美化教室环境,又通过每日浇水、养护等实践,共同守护每天生活的这片绿色天地。学校每学期末还会开展绿色班级评比。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耐心与责任感,也让大家积累了宝贵的植物养护知识,将环保理念与劳动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让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是践行“以劳育美”“以劳促绿”理念的有效举措。在香雪海小学,学生真正成为校园绿化的“共建者”。以梅花树为例,从选苗、挖坑、栽种,到日常浇水、施肥、防虫,学生均在专业教师和花农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植树节期间,学生分组合作,了解不同梅花品种的习性,学习株距、土质、光照等种植要求,亲手将一株株树苗植入校园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幼苗渐成梅林,学校地处著名的“香雪海”景区附近,校园“小香雪”也成了一景,梅花绽放的时候,被中国教育报被誉为“苏州最香的校园”,也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活教材。
除梅花之外,学生也参与桂花、蔬菜等多种作物的种植与养护。在“雪海农场”中,班级认领责任田,学生定期参与翻土、播种、浇水、除草和收获全过程,花开的时候,春天的农场开满了二月兰,成了莫奈的花园;夏初向日葵绽放了,又成了老师的打卡圣地。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景观设计,例如建议在桂花树下添置休闲长椅,在梅园中铺设鹅卵石小径,结合季节变化策划主题花展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审美能力,更使他们在亲身参与中建立起对校园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当学生坐在梅林中的椅子上静心阅读,或漫步初夏的绿荫下,他们所享受的不仅是优美的环境,更是自己用劳动参与创造的成果。
三、以劳化人: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培育
(一)地方特色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的培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苏州光福地区具有深厚的手工艺传统,如玉雕、核雕、刺绣等。学校积极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劳模进校园”“工匠面对面”等活动,邀请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分享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劳动故事,并带学生实地参观工艺作坊,体验雕刻、绣花等传统技艺。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使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劳动的价值与尊严。
“校园桂花节”与“梅花节”亦成为传承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桂花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学生体验从摘花、洗花、盐渍到酿制桂花酱的全流程,领会其中所蕴含的耐心、细致与坚守。每一道工序都需严格把握标准,如一斤花配多少盐、如何密封储存等,这些都是劳动智慧的体现。梅花节则依托梅花凌寒绽放的自然特性,开展“梅花与奋斗”主题演讲、征文活动,引导学生将梅花精神与个人成长、社会建设相结合,理解劳动中蕴含的坚韧、勇气与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劳动从简单的体能实践升华为价值认同,真正实现了“以劳化人”的教育目标[1]。
(二)主题实践创新劳动文化
依托劳动教育,学校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涵。在“ 梅花节” 中,学校各部门组织师生进行梅花美食制作、梅花书画创作、梅花摄影比赛等跨学科活动,学生将自然观察、艺术创作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制作梅花糕、梅花香囊、梅花主题版画等,在动手过程中融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增强了师生的审美体验。
“桂花节”则拓展为更具综合性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在桂花节期间赏桂、写桂、画桂,更深度参与桂花产品的开发与推广:从采摘桂花到分类包装,从酿制桂花酱到设计产品标识和包装礼盒,制作宣传海报,最终在学校周边的义卖市集进行销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小组合作、成本核算、宣传推广,全面锻炼沟通、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拥有了劳动的成就感。所得收益用于支持班级文化建设或公益捐赠,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社会意义,实现了“情商”“财商”和责任感的共同提升。
四、以劳育才: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夯实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学生形成基本生活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劳动周”及日常实践中,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劳动内容,包括校园维修、植物养护、手工制作等。在维修类劳动中,学生学习使用常见工具,进行桌椅修理、电路检测、盆栽移栽等实用操作;在园艺劳动中,掌握季节性施肥、病虫害防治、树木修剪等基本技能。
通过这些真实、持续的劳动锻炼,学生不仅学会了具体技能,更在态度和习惯上发生积极转变:从“要我做”逐渐变为“我要做”,主动承担责任、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形成勤奋、负责、合作的劳动品质。许多学生更将在校所学应用于家庭生活,主动参与家务劳动,成为连接校园与家庭劳动教育的桥梁 [2]。
(二)提升审美素养
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深度融合,是香雪海小学实践的一大特色。学生在参与桂花、梅花的种植、养护与艺术加工过程中,近距离观察自然之美,感受四季更迭中的生命韵律。金桂飘香、寒梅傲雪,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成为学生审美情感发展的活资源。
在工艺制作与环境布置类劳动中,学生的审美表达与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例如设计“雪海桂花酱”包装标签、布置梅花主题展区、创作草木拓印装饰画等,都是将劳动实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典型活动。学生逐渐学会如何统筹色彩、构图、材质与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美感与意义的劳动成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审美能力,更体验到创造美的成就感,逐渐建立“劳动创造美”的深刻认知。
(三)培育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组织各类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心社区、关爱环境。例如,学生定期前往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为老人打扫房间、表演节目、制作手工礼物;将校内收获的蔬菜、自制桂花酱等赠予社区困难家庭;参与街道垃圾分类宣传、河道清洁等环保行动。
这些活动打破了校园的物理边界,使劳动教育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场域。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个人劳动与社会福祉之间的关联,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含义,从而逐步建立起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五、结论与展望
劳动教育是推动“最美校园”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学校也被评为吴中区首批“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通过系统化的劳动课程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及深度的文化融合,使劳动教育成为校园环境美化、文化培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践层面,学校依托“两节一农场”等特色平台,将劳动融入校园日常,使学生在收获技能、养成习惯的同时,积淀文化自信、审美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然而,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学校专业师资的欠缺、课程设置还缺乏系统性等。未来,学校应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标准与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家庭应积极协同,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与社区服务,形成良好的劳动家教家风;社会则应提供更多可做操的劳动实践基地与资源支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育人生态。
通过多方合力,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赋能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林, 杨刚, 杨羽. 在劳动中收获技能、态度、修养[N]. 江苏科技报 , 2024-11-27 (A09).
[2] 孟令军 , 姚国平 . “五育”融合理念观照下的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之楼宇命名思考 [J]. 华夏教师 , 2024, (31): 20-22.DOI:10.16704/j.cnki.hxjs.2024.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