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研究
张彦军
阜平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073200
随着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需求的提升,低碳环保的发展观念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改革提质的核心导向。我国水产养殖业规模庞大,但传统养殖模式以单品种、高密度养殖为主,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抗生素滥用、水资源浪费等问题,不仅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更威胁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在此背景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整合先进养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策略,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生态友好、资源节约、产品优质”转型,既是响应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必然选择。
1. 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域营养失衡。沿海虾养殖场与内陆池塘因饲料过量投放、排泄物积累,水体氮磷含量激增,引发赤潮、水华等生态灾害,如传统池塘养殖年均换水量增加 40% ,既浪费资源又污染周边水环境。
化学物质滥用加剧环境风险。部分养殖户为追求短期收益,过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导致水体耐药性病菌滋生,且药物残留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如部分沿海养殖虾铅、镉含量超标,严重影响产品安全性与市场竞争力。
1.2 疾病防控体系不完善
高密度养殖环境显著提升疫病传播风险,而现有防控机制存在多重短板。
一是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多数地区缺乏远程病害诊断平台等智能化工具,草鱼溃疡病、虾白点病等疫病暴发时难以及时发现,导致养殖生物大规模死亡。
二是养殖主体防控意识薄弱,部分养殖户依赖抗生素预防病害,长期滥用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进一步加大疾病控制难度。
三是养殖环境优化不足,传统池塘水质净化能力差,养殖生物免疫力低,为病害滋生提供温床。
1.3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传统养殖模式在饲料、水资源与能源利用方面存在显著浪费。饲料端,蛋白质饲料转化率低,未消化残饵沉积水体引发污染,如传统模式下饲料转化率(FCR)达 1.8,资源损耗严重;水资源端,开敞式养殖系统缺乏循环利用技术,内陆池塘吨鱼耗水量达 25m3 ,远超生态养殖模式的 5m3 ;[1] 能源端,冬季加温、增氧设备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既增加成本又加剧碳排放,与绿色发展理念相悖。
1.4 产品质量安全与技术滞后问题
部分地区因监管标准不统一、检测机制不完善,水产品存在药物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隐患,损害行业声誉。同时,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滞后,一是生产模式单一,集约型养殖忽视生态平衡;二是设施陈旧,缺乏水质实时监测系统;三是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普及率低,导致养殖管理粗放,决策科学性不足。
2 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2.1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环境与效益双赢
生态养殖模式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发展的核心抓手。一是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如“三池两坝”模式,通过养殖池、沉淀池、生物净化池的协同,实现水质精准调控,节水率提升 80% ,鲈鱼养殖密度达 50kg/m3 ,较传统模式提升 3 倍 [2];二是综合多营养水平养殖(IMTA),通过海带与扇贝混养,以鱼类排泄物为肥料促进藻类生长,既净化水质又提升产能;三是稻田生态混养,“稻-渔 - 菜”立体种养模式利用鱼类除虫除草,减少农药使用 60% ,稻米蛋白质含量提升,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亩均净利润从 3200元增至5800 元,增幅达 81% 。
2.2 构建多层次疾病防控体系,降低养殖风险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完善防控机制。一是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网络,推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远程病害诊断平台,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实时采集水体致病菌数据,实现疫病早发现、早处置;二是优化养殖环境与生物防控,应用益生菌调节鱼类肠道微生态,提升免疫力,武鸣区通过微生物调控技术,草鱼烂鳃病发病率显著下降;三是规范药物使用,制定严格的抗生素使用标准,推广疫苗替代化学药物,减少药物残留,保障产品安全。
2.3 开发高效资源利用技术,推动低碳转型
饲料方面,研发环保型饲料,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通过优化蛋白与脂肪比例,提升鱼类消化吸收率,降低排泄物有机物浓度;水资源方面,推广以色列滴水灌溉技术与RAS 循环系统,减少新增水源依赖;能源方面,利用地热维持水体恒温,结合智能增氧设备,降低单位产量能耗 25% ,符合“双碳”目标。同时,引入智控系统,挪威鲑鱼养殖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溶氧、pH 值,实现环境参数动态调节,提升养殖效率与产品品质。
2.4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技术与人才支撑
构建“标准 - 检测 - 追溯”全链条监管体系,一是制定统一生产准则,参考欧盟规范,明确养殖环境、饲料配方、加工流程等标准;二是强化检测能力,借鉴美国 FDA 进口海产品管控经验,定期开展有害物质残留检测;三是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挪威三文鱼行业通过 QR 码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全链路追溯,提升消费者信任。此外,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高校- 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开发“智慧渔医”线上平台,解决散户技术瓶颈,推动技术落地。
3 结语
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未来,需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政府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如给予生态设备购置补贴、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企业层面加强技术创新,推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规模化应用;社会层面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提升生态水产品认知度,形成“养殖绿色化 - 产品优质化 -市场高端化”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 . 绿色发展理念下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J]. 农业灾害研究,2024,14(12):70- 72.
[2] 杨松照 . 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 [J]. 江西农业,2025(12):190- 192.
[3] 洪振. 绿色发展理念下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 现代食品,2025(8):217- 219.
[4] 陈斐 . 全省加快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 [J]. 致富天地,202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