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生物科学视域下师范教育的范式重构与实践路径探索
张呈禾
陕西省渭南市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省渭南市 714000
引言
生物科学已进入“从解析到设计”的时代。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的精准应用、合成生物学对人工生命系统的构建、单细胞测序技术对生命个体发育的动态解析、AI 驱动的蛋白质结构预测(如AlphaFold)对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颠覆,不仅拓展了学科边界,更重塑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这些前沿进展正通过科普传播、教材更新逐步渗透到中学教育领域——新课标已将“生物技术与工程”列为高中生物必修模块,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编辑的原理、讨论合成生物学的伦理边界,甚至开展基于虚拟仿真的简单基因操作实验。
一、前沿生物科学对师范教育的挑战与诉求
前沿生物科学的“跨界性”“实践性”“伦理复杂性”特征,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对师范教育提出了超越传统的要求,也暴露了现有培养体系的适配性短板。
(一)知识体系:从“静态传承”到“动态更新”的转型压力
传统师范生物课程以“学科经典知识”为核心,教材内容更新周期长达5-8年,难以覆盖前沿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例如,合成生物学中“基因回路设计”“底盘细胞改造”等核心概念,基因编辑技术中“脱靶效应”“碱基编辑器”等技术迭代,尚未系统进入师范课程;而生物信息学中“序列比对”“数据可视化”等基础方法,多数师范生甚至未曾接触。这种知识滞后直接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师范生毕业后作为教师,难以准确解读新课标中“前沿生物技术”相关内容,在教学中可能出现概念偏差;二是无法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动态发展性”——科学并非教材中的定论,而是持续探索的过程。
(二)能力维度:从“知识传授”到“转化创新”的能力升级
前沿生物科学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具备“技术转化”能力——将实验室级别的复杂技术简化为适合中学生的教学活动。例如,将CRISPR 技术的原理转化为“基因剪刀”的类比模型,将蛋白质结构预测的 AI 算法简化为“基于氨基酸序列推测形状”的模拟实验。这需要教师不仅理解技术原理,更掌握“教学转化”的方法:如何平衡科学性与通俗性?如何设计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活动?
传统师范教育的实践环节多以“模拟授课”“教案撰写”为主,缺乏对“技术转化”能力的专门训练。多数师范生的实习集中于传统实验(如显微镜观察、酶活性测定),几乎没有接触前沿技术相关的教学设计。例如,某师范院校调研显示, 83% 的生物师范生在实习中从未尝试设计“基因编辑伦理讨论”类课程, 76% 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将 AlphaFold 的应用转化为中学生能理解的案例”。这种能力缺失直接制约了前沿科学在基础教育中的落地。
(三)素养层面:从“学科能力”到“科学伦理”的认知拓展
前沿生物科学的发展始终伴随伦理争议——基因编辑婴儿的法律边界、合成微生物的生态风险、生物数据的隐私保护等,这些议题已成为中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E)教育的核心内容。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伦理、法律多角度分析生物技术的影响”,这意味着教师自身需具备“科学伦理素养”:既理解技术原理,又能理性辨析其社会影响。
但传统师范教育对“科学伦理”的关注不足。课程中相关内容多分散在“生物与环境”章节的边角,缺乏系统的伦理分析框架训练;多数师范院校未开设“科技伦理”专门课程,师范生对前沿技术的伦理争议认知停留在“新闻层面”,难以形成结构化的分析能力。
二、师范教育范式重构的实践路径
范式重构需依托具体的实践机制落地,需构建“高校 - 中学 - 科研机构”协同联动的生态,从资源整合、师资建设、反馈迭代三个层面推进。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前沿生物科学的教学转化需科研、教育、教学三方力量的协同:
其一,建立“高校 - 科研机构”合作通道。与本地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开设“科研见习”项目,组织师范生参与前沿课题的辅助研究——例如,协助科研人员进行基因序列比对、观察合成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在实践中深化对前沿技术的理解;邀请科研人员走进师范课堂,以“科普讲座 + 工作坊”形式讲解研究进展。
其二,深化“高校- 中学”协同育人。推动师范院校与中学共建“前沿生物教育实验基地”,定期组织师范生到基地实习,参与中学的“前沿科学社团”指导,在真实教学场景中检验与优化教学方案;联合中学开发“前沿科学教学手册”,结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将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内容转化为“探究活动包”,由师范生参与编写、试用与修订,实现“教学相长”。
(二)强化师范师资的“前沿素养”建设
师范教师是范式重构的“执行者”,其自身的前沿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培养质量:
一方面,实施“师范教师科研浸润计划”。支持师范院校生物教师到科研机构开展短期合作研究,例如,到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参与 3-6个月的项目研究,掌握基因编辑、底盘细胞改造等技术的基本原理;鼓励教师申报“前沿科学与师范教育融合”相关课题,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路径,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
另一方面,组建“跨领域教学团队”。整合师范院校的生物教育教师、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教师、中学的优秀生物教师,组建“前沿生物教育教研组”,共同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案例、培训师范生。
(三)建立“动态反馈与迭代”机制
前沿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师范教育体系具备“弹性调整”能力:
一是构建“前沿科学动态追踪”平台。由师范院校牵头,联合科研机构、中学建立数据库,实时收录生物科学前沿进展、中学教学需求、师范生能力短板,定期生成“适配性报告”,为课程更新、项目调整提供依据。
二是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对毕业后3-5 年的师范生进行跟踪,了解其在中学教学中应用前沿科学知识的情况,收集其对师范教育的改进建议;根据跟踪结果每2-3 年修订培养方案。
三、结论
前沿生物科学的发展不仅是学科自身的突破,更对基础教育的“源头”——师范教育提出了范式重构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需突破“高校单一培养”的传统模式,构建“高校- 中学- 科研机构”协同联动的生态,让师范生在科研浸润中理解前沿、在教学实践中转化前沿、在终身学习中跟进前沿。
参考文献
[1] 王健 , 李红 . 合成生物学发展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挑战与启示 [J].教育研究 , 2023, 44(5): 89- 97.
[2] 张颖, 刘辉. 基因编辑技术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的可行性研究—基于 ST SE 教育理念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22, 42(11): 102- 108.
[3] 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 核心” 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J].全球教育展望 , 2021, 50(3): 5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