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室内区域,助推幼儿成长

作者

祝彩琴

昆山高新区紫竹幼儿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明确指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室内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开放性、自主性、趣味性等特点,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主动学习的空间,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立足幼儿需求,合理划分区域

《在儿童保育中心设计指南》一书中指出,活动区规划要有五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有明确的空间位置;二是要有清晰可见的区域边界;三是要有可供幼儿活动的各种设施;四是要有可供存放和展示的活动设施与材料的地方;五是要有与相邻的空间相区别的氛围。适宜的空间布局是区域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合理安排适宜的活动区域,有助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与发展。

1. 多元考量,合理布局

在有限的班级空间内,我们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了一切可用资源,确保每个游戏区域都拥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这样的布局设计,不仅充分满足了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求,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 区域特色,因地制宜

在规划不同区域的布局时,我们深思熟虑地考量了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各区域特性的融合。(1)自然与静谧的融合:语言区、美工区及自然角均巧妙地安置于南面区域,这里不仅享有充足的光线以满足游戏需求,还兼顾了语言区所需的宁静氛围。(2)动静分区的智慧:鉴于建构区较为嘈杂的特点,我们将其巧妙地设置于相对独立的午睡区附近,确保它与需要宁静的科学区、益智区保持适宜的距离,以此实现环境的和谐共存。(3)灵活互通的布局:科学区紧邻自然角,这样的安排便于游戏中的即时互动与资源共享,展现了空间的灵活性与互通性。

二、基于幼儿视角,有效创设环境

室内区域游戏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的视角为出发点,基于幼儿视角创设室内区域游戏环境,也需要我们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 创设能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环境

我们在各个游戏区域精心配置了多样化且贴近生活的素材以及自然元素,这些材料不仅易于获取,而且蕴藏着无限的探索潜能,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当教师与幼儿共同沉浸于游戏之中,利用这些材料时,我们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启发他们思考:这些材料能如何被运用?怎样操作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它们是否还有更多未被发掘的用途?这样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游戏内容,更促进了幼儿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2. 创设能体现幼儿积极参与的环境

在布置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巧妙地融入适度的留白艺术,例如在建构区内,不仅展示孩子们的设计蓝图与搭建所需的各式工具,还呈现了孩子们亲手搭建的房屋模型,并巧妙地留下“我们还可以搭建……”的开放式邀请。这些记录不仅是孩子们创意与想法的直观展现,更是他们学习旅程中宝贵的足迹。

3. 创设能呈现幼儿成长足迹的环境

我们定期为游戏环境注入为游戏环境持续注入活力与新意,更新作品展示与活动记录等内容,确保环境始终充满魅力与吸引力。在美工区,孩子们的绘画佳作与手工艺术品被精心陈列,并定期轮换;而在建构区,不仅展示了孩子们亲手搭建作品的精彩瞬间照片,还配以孩子们搭建途中的趣味小故事,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学习画卷。这样的展示与互动设计,为幼儿提供一个回顾自我学习历程的平台,让他们的每一步探索、每一次创造都能被看见、被听见,从而更加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

学习轨迹与成长风貌。

三、支持深度学习,注重材料投放

1. 识别材料特性,评估适宜性

游戏材料的特性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学习体验。我们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材料的开放性、挑战性、趣味性、安全性等特性,支持他们的深度学习。

(1)开放性材料没有固定玩法、能够被幼儿自由组合和创造的材料。这类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支持他们在游戏中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2) 挑战性材料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相匹配,既不过于简单而失去吸引力,也不过于复杂而让幼儿感到挫败。适当的挑战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技能发展。(3)趣味性材料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的重要因素。材料的颜色、形状、质地、声音等感官特性,以及是否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都是评估趣味性的重要指标。

2. 基于幼儿发展,把握时机性(1)主题更换需要,更新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与主题内容相结合,能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延伸主题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学习的连贯性。 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通过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开放性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2)幼儿能力需求,调整游戏材料

幼儿的发展水平存在个体差异,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需求,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材料,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

比如在大班“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建构区材料投放时,发现部分幼儿能够搭建复杂的交通工具,而另一部分幼儿只能搭建简单的结构。于是教师增加了齿轮、滑轮、连接件等材料,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更高难度的建构挑战。同时,教师还提供了交通工具的图片和搭建步骤图,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基础搭建。能力较强的幼儿通过挑战复杂任务,发展了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获得了成功体验,增强了自信心。

3. 追随幼儿成长,关注灵活性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能会生成新的兴趣或需求,教师需要敏锐捕捉这些信号,并及时调整材料以支持幼儿的探索。因此,游戏材料的投放应保持灵活性,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技术进行动态调整,确保材料始终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也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策略。

室内区域游戏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助力,其开展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室内活动体验,更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区域,幼儿能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探索、学习和互动,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的引导和观察在此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关怀,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安全、愉快的环境中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