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欧

成都大学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建设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乎教育百年大计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重要教育内容。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价值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命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的是人才,最宝贵的是人才,新时代我国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思政课通过系统性的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深刻理解认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布局,将本民族的情感认同升华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高校思政课能引导大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主动承担起时代责任。

(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求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规范个人政治言行的政治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示范区,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的前沿阵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正是高校的这种特殊性,致使高校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大学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对象。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相互碰撞,不同价值取向并存。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还未成熟,极易受错误思想、敌对势力的影响,而青年大学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人群,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入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三)深化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指向是“五个认同” ,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稳固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将“铸牢”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从根本上凝聚民族力量,引导出当代大学生心中最深层次的情感维度,铸牢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精神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将“铸牢”作为自身成长的风向标,将他们培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最有担当的建设者。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原则遵循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科学、有效地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把握好以下原则:坚持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相结合、坚持内容整合与精准滴灌相结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一)坚持政治引领与价值塑造相结合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课程,“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政治引领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说教,必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讲授内容应超越知识传授,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选择的案例中讲清楚脱贫攻坚中各民族携手奋进的感人事迹、疫情防控中各民族休戚与共的生动实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是如何互帮互助克服每一次磨难,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教学的目标最终是要将“铸牢”的意识内化为学生内心的感动、自觉的价值选择、行为准则。

(二)坚持内容整合与精准滴灌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通过系统化教学、实践育人、课程思政协同等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德法课教学全过程。例如,在“中国精神”章节,深入阐释民族精神,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在“道德锤炼”章节,可着重阐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法治思想”章节,可解读关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法律规定,树立依法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另外,各高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使用的都是国家统编教材,内容体系是一致的,但是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学生学情不一样,《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挖掘本地区地方特色,善于融入本地区的相关案例,结合学生学情,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专业的学生融入贴近本专业的适合的人物案例等。在“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相关理论知识,更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学生回归到现实时能找到共鸣。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能单纯说教,不能仅输出理论知识,在引入相关教学案例时可以适当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相关资源,选择一些适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民族工作案例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讲到人生价值内容时,可以选择我国在民族地区进行的扶贫工作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节,可以请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畅聊现在的幸福生活或者给学生以视频方式展现我国过去在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中取得的成就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走进民族地区开展普法、科技帮扶等志愿活动。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输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知识,更应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共鸣、认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为强烈的民族情感,外化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实际行动,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探索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将“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本质上也是讲道理,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践行三个大的方面着手,将“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顶层设计做好相关统筹工作

推动“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高校相关部门及所属学院领导应积极做好统筹组织工作,切实推动“铸牢”融入相关思政课。例如相关学院或者教研室应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由专门人员对接联系不同学校融入现状,通过调研不同学校的融入工作,有效推进“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推动构建专业指导平台、建立专业的资源库。相关学院或者教研室应开展对相关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对“铸牢”的理解和教学能力,指导和鼓励相关教师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动“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校地协同与资源整合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超越知识理解与情感认同,实现认知向行动自觉的转化。正如马克思所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习近平指出的“思政课不能是干巴巴的文件宣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必须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壁垒。讲“活”这门课的关键,在于依托实践教学环节,将教材中关于民族理论与法治精神的相关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平等团结、权利义务、守法护法等)与鲜活的现实紧密结合。例如德法教研室应积极与地方单位、社区、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还可以挖掘地方资源,汇集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地方民俗、红色文化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包。此外,还可以与地方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为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通过实践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核心路径。

(三)优化教学要素,增强共同体意识铸牢效果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并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关键在于优化教学两大核心要素—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协同、教学相长的强大合力 。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德法课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做整合要素的“设计师”与“引路人”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要求具象化 、课程化 ,精准分解、渗透到《思想道德与法治》各章节(如爱国主义、法治精神、道德修养)的具体教学目标中,确保共同体意识培养与课程核心目标同向同行、相互支撑 。德法课教师还应具备敏锐的整合意识 ,善于在教材基础内容(国家制度、法律体系、道德规范)中,深度挖掘蕴含的共同体意识元素。同时,积极引入鲜活时政素材 (民族团结进步事迹、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涉民族舆情的法治应对案例)和地方特色资源 ,使“共同体”概念从抽象走向具象。

在教学过程中,德法课教师应适当融入案例教学(精选体现民族团结法治案例、道德冲突化解实例)、情景模拟(如设定民族交往中权利义务边界)、价值辨析(如讨论“民族特性”与“国家认同”关系)、合作探究(小组调研各民族共同奋斗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权利义务、共享道德规范的理解,激发深度思考与情感共鸣 。

德法课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还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铸牢”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途径,例如邀请党政机关干部、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各行业杰出代表、优秀校友等走进思政课堂,把自身的工作经历和先进事迹带到思政课,讲述党的民族政策与实践、分享民族团结故事,进一步发挥外部师资力量的育人功能。学生是思政课教学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不应仅是被动听课者,而应在教师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内生动力,做共同体意识的“主动建构者”与“积极践行者”。最关键的一步是将课堂内化于心的共同体意识认知与情感,自觉地外化于行 。在日常言行中能做到尊重各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主动促进友好交往;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明辨是非 ,旗帜鲜明反对分裂言论和狭隘民族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服务社区和他人,用实际行动体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精神;遵守校规校纪和国家法律,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法定义务 ,做德法兼修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 09- 11(1).

[2] 焦敏 .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

[3] 陈禹析 .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体系构建 [J]. 中国军转民,2025(03).

[4] 张博 , 梁煌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路径探析 [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01)

[5] 张虎林 . 加强中小学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J]. 试题与研究,2024(29).

[6] 李学锋,徐畅 . 致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06).

作者简介:李欧(1986- )、女、四川省彭州市、,讲师、哲学硕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成都,6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