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信息工程中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设计研究

作者

冯丹

重庆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国企 身份证号码:500101199001027987

引言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电路在通信、医疗、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电磁干扰(EMI)已成为制约电子系统性能的核心问题。据统计,约 70% 的电子设备故障源于干扰问题,尤其在高频、高速数字电路中,干扰导致的信号失真率高达 30% 。因此,开展电子电路抗干扰设计研究,对提升系统可靠性、保障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电子电路干扰的分类与耦合机制

1.1 干扰的分类

干扰按来源可分为内部干扰与外部干扰:

内部干扰:由电路结构、元件布局、工艺缺陷等引发,如交流声、寄生振荡、杂散电容耦合等。

外部干扰:来自环境中的电磁辐射、电源波动、雷电冲击等,如电网中的高频谐波、无线通信设备的辐射干扰。

按传导方式可分为传导干扰与辐射干扰:

传导干扰:通过电源线、信号线等导体传播,如开关电源产生的纹波干扰辐射干扰:通过空间电磁场传播,如高频电路的天线效应引发的干扰。

1.2 干扰的耦合机制

干扰信号通过以下五种方式侵入电子电路:

直接耦合:干扰源通过导线直接连接至敏感电路,如电源线引入的电网噪声。

公共阻抗耦合:两个电路共享公共阻抗(如地线),电流变化产生压降形成干扰电容耦合:分布电容形成电场耦合,高频信号易通过此方式传播。

电磁感应耦合:交变磁场在导体中感应出电动势,如变压器漏磁引发的干扰漏电耦合:绝缘不良导致电阻性漏电,形成低频干扰。

2、电子电路抗干扰设计的核心策略

2.1 电源干扰的抑制

电源是干扰的主要传播途径,需从以下方面优化:

滤波技术:在电源输入端加装 EMI 滤波器,滤除高频谐波。例如,采用 π 型滤波电路(磁珠+电容)可抑制 100MHz 以上的干扰信号。

稳压设计:使用线性稳压器或开关稳压器提供稳定电压,避免电压波动对电路的影响。

隔离变压器:在电源变压器初级与次级间加装屏蔽层,并采用双隔离措施(初级输入端串接电容,次级外屏蔽层接地),可降低共模干扰 30dB 以上。

2.2 信号通道的抗干扰设计

信号传输过程中易受空间辐射与传导干扰,需采取以下措施:

光电隔离:在输入/输出通道采用光电耦合器,切断地线环路干扰。例如,在 PLC控制系统中,光电隔离可使输出口的抗干扰能力提升 5 倍。

双绞线传输:双绞线通过绞环抵消电磁感应,可抑制共模噪声 60dB 以上,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总线。

阻抗匹配:长线传输时采用终端匹配电阻,消除信号反射。例如,RS-485 总线在1200m 传输距离下,通过 120Ω终端电阻可将误码率降至 0.1% 以下。

2.3 电磁屏蔽与接地优化

屏蔽技术:

静电屏蔽:采用铜或铝等高导电材料制作屏蔽罩,接地后可使电场干扰衰减 90% 以上。

磁屏蔽:使用铁氧体或坡莫合金等高导磁材料,可屏蔽低频磁场干扰。例如,在变压器周围加装磁屏蔽罩,可使漏磁降低 80‰ 。

接地设计:

单点接地:适用于低频电路(f<1MHz),避免地线环流。

多点接地:高频电路(f>10MHz)采用就近接地,降低地线阻抗

混合接地: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分开接地,最终在电源端单点连接,可减少数字噪声对模拟信号的干扰。

2.4 软件抗干扰技术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或存在多种干扰源的系统中,硬件抗干扰措施往往难以完全消除所有干扰,此时软件抗干扰技术就成为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手段,以下将详细介绍数字滤波、指令冗余和看门狗技术这三种常见且有效的软件抗干扰方法。

数字滤波:精准消除不同类型噪声

数字滤波是利用特定的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抑制噪声干扰。算术平均滤波法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对同一采样点进行多次采样,然后计算这些采样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有效值。由于随机干扰具有无规律性,多次采样后其平均值趋近于零,因此该方法能有效消除随机干扰,提高数据的稳定性。中值滤波法则适用于脉冲干扰,它将连续采样的多个数据进行排序,取中间值作为有效值。脉冲干扰通常会使采样值出现较大的突变,而中值滤波能排除这些异常值的影响,保证输出数据的准确性。

指令冗余:防止程序跑飞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干扰可能会导致 CPU 执行错误的指令,使程序跑飞。指令冗余技术通过在关键指令前插入 NOP(空操作)指令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以 8051单片机为例,每 10 条指令插入 1 条 NOP,当程序受到干扰跑飞时,NOP 指令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使 CPU 有更多的机会重新回到正确的程序轨道上,从而将程序复位率降低 70% 左右,大大提高了程序的可靠性。

看门狗技术:实时监控程序运行

看门狗技术采用硬件看门狗芯片(如 IMP809)来监控程序的运行状态。程序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会定时对看门狗芯片进行复位操作,如果由于干扰导致程序陷入死循环或跑飞,无法按时复位看门狗芯片,当超时未复位时,看门狗芯片会自动产生复位信号,使系统重新启动,恢复正常运行,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抗干扰设计案例分析

3.1 工业控制系统的抗干扰实践某工厂 PLC 控制系统在运行中频繁出现误动作,经分析发现:

干扰源:变频器产生的高频谐波通过电源线传导至 PLC。

解决方案:

在变频器输出端加装 LC 滤波器,抑制谐波幅值。

PLC 电源采用隔离变压器+π型滤波电路,降低共模干扰。

信号线改用屏蔽双绞线,屏蔽层单端接地。

效果:系统误动作率从每月 5 次降至 0 次,运行稳定性显著提升。

3.2 医疗设备的电磁兼容设计

某心电图机在临床使用中受手机辐射干扰,导致信号失真:干扰源:手机 GSM 信号( 900MHz )通过空间辐射耦合至心电图机输入通道。

解决方案:

输入通道加装带通滤波器( 0.05Hz-150Hz ),滤除高频干扰。

采用光电耦合器隔离输入信号,切断地线环路机壳采用导电涂层屏蔽,屏蔽效能达 40dB。

效果:在 3G 手机辐射场强 5V/m 下,心电图信号失真率从 15% 降至 1% 以下。

结语

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设计需从干扰源抑制、传播路径切断、敏感器件保护三方面综合施策。通过硬件滤波、屏蔽、接地优化与软件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的协同应用,可显著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未来研究可聚焦以下方向:

智能化抗干扰:结合 AI 算法动态调整滤波参数,实现自适应抗干扰。

新材料应用:探索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型屏蔽材料的性能优势。

系统级 EMC 设计:建立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链条电磁兼容模型,优化设计流程。

抗干扰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永恒课题,需持续创新技术手段,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挑战。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J].刘文兵.中国新通信,2020(04)

[2]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在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冉世熙.时代农机,2022(12)

[3]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探讨[J].房新荷;张景景.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11)

[4]汽车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的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J].王一凡.内燃机与配件,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