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中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研究
于佳 刘贞
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 内蒙古鄂尔多斯 鄂 01620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及“互联网 + 教育”深度融合,中职英语教育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不足及职业需求匹配度低等问题凸显;另一方面,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强调信息技术对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中职英语为切入点,探索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动态化、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旨在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与职业竞争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加速,中职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英语教学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兴趣与动机不足,且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适配学生个体差异,导致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强调“岗课赛证”融通,要求英语教学与职业场景深度结合,但现有课程仍以应试为导向,与行业需求脱节,难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新路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信息技术对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支撑作用。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主张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动态化、自适应的学习路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与情境化体验,多元智能理论则指出学生能力类型的多样性,二者共同为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同时,AI、大数据与学习管理系统(LMS)等技术的成熟,使得学习行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成为可能,为动态调整学习内容与节奏、实现精准推送提供了技术保障。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赋能,推动中职英语教学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
二、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与实践
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与实践是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针对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大、职业需求多元化的特点,本研究以“需求驱动、技术赋能、动态适配”为原则,构建了“需求诊断—课程定制—混合实施—评估反馈”的闭环路径。首先,通过多维度需求诊断明确个性化起点:结合 CEFR分级测试量化学生英语能力,采用职业岗位分析厘清专业场景下的英语技能需求,并借助 VARK 学习风格量表识别个体认知偏好,形成“能力—需求—风格”三维画像。其次,依据诊断结果定制模块化课程资源库,涵盖基础巩固(如语法微课、词汇闯关)、职业场景应用(如商务邮件写作、技术手册翻译)及跨文化交际拓展(如虚拟国际会议模拟)三类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目标自由组合学习路径。在实施阶段,采用“线上资源精准推送 + 线下任务情境嵌入”的混合模式:线上平台基于学习行为数据动态推荐适配资源,并利用AI 口语陪练工具开展高频次、低焦虑的交互训练;线下课堂则以项目式学习(PBL)为载体,设置“产品出口方案策划”“国际客户接待”等真实任务,通过小组合作与行业导师指导强化语言应用能力。路径运行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估(如课堂任务完成度、虚拟实训日志)与终结性评估(如行业认证考试、企业专家评审)的双重反馈机制,结合学习分析技术(LA)持续优化路径适配性。实践数据显示,个性化路径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升 15%-20% ,职业场景任务完成质量提高 30% ,验证了该模式对破解中职英语教学“一刀切”困境的有效性。
三、挑战、优化与未来展望
在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中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多重挑战。教师层面,信息素养与教学技术整合能力不足是首要瓶颈: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讲授模式,对 AI 工具、学习分析系统的操作熟练度低,难以有效利用数据驱动教学调整;资源层面,校本资源库的适配性与更新滞后性凸显,现有课程模块多依赖通用型教材,缺乏对区域产业特色(如本地制造业术语、跨境电商话术)的深度覆盖,导致“个性化”资源名不副实;学生层面,自主学习能力分化加剧路径实施难度,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教师推送,缺乏主动规划学习的意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路径选择过多产生“选择焦虑”,偏离预设学习轨迹。此外,技术支撑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维度单一(多集中于答题正确率,忽视思维过程),导致路径调整的精准度受限。
为应对上述挑战,需从协同机制、资源建设与智能技术三方面优化。建立“教师—技术员—行业导师”三元协作团队,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教师数字技能,引入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确保资源与岗位需求动态匹配;构建“通用模块+ 区域特色包”的资源库架构,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开发行业英语微课,实现“一校一策”的校本化改造;引入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融合眼动追踪、语音识别等手段,全面捕捉学生的认知投入与情感状态,为路径优化提供更立体的数据支撑。未来,随着 AI 大模型与元宇宙技术的成熟,个性化学习路径将向“全场景自适应”升级:AI 助教可实时解析学生口语表达中的语法错误与职业术语偏差,元宇宙空间则能模拟跨国谈判、技术交流等沉浸式场景,进一步消弭课堂与职场的能力鸿沟,推动中职英语教学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范式转型。
总结:
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中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虽初显成效,但仍面临教师技术整合能力不足、校本资源适配性差、学生自主学习分化及技术支撑局限等挑战。未来需通过构建“教师—技术员—行业导师”协作团队、开发“通用 + 区域特色”资源库、引入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等举措优化实施。随着 AI 大模型与元宇宙技术发展,个性化路径将向全场景自适应演进,实现智能纠错、沉浸式职业场景模拟等功能,进一步弥合课堂与职场的能力差距,推动中职英语教学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深化变革,助力学生职业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红琴 .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J]. 学周刊 ,2025, (14): 28-30.
[2]罗承相. 职教高考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J]. 海外英语,2024, (24): 94-96.
[3] 刘颖 , 杨季菲 , 张红梅 . 文化自信视阈下课程思政融入职校英语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J]. 海外英语 , 2024, (22): 102-104.
本文系市课题《中职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探索》(编号:EZJY24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