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党史教育一体化路径研究
李萱凤 王倩
湖南理工学院 414000
2024 年 2 月5 日中共中央发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党史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各学段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全面推进党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着力破解教育目标异质化、内容重复化、学段交流断层化等问题,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科学设计分层教学内容,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育实效,切实落实各学段育人目标,持续提升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
一、锚定党史育人目标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在小初高党史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明确且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不仅为各学段教育实践指明方向,还能确保学生对党史的认知随着年龄增长与知识积累逐步深化,避免教育目标碎片化。新时代小初高党史教育一体化通过科学设定教学目标,能够使不同学段的党史教育既保持独立性,又形成连贯的整体,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从知识积累到价值塑造的育人进阶。
小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萌芽阶段,此阶段党史教育以“具象化启蒙、情感化浸润”为核心目标,精准对接 6-12 岁儿童以直观认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动画、歌曲等形式,将党史知识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如讲述“半条被子”“鸡毛信”等经典故事,组织学唱《共产儿童团歌》,开展红色主题绘画比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初步感知党的光辉形象,培养对党的亲近感,为后续深入学习埋下红色种子。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步成型的关键期,党史教育目标应转向深化认知与培育政治认同。系统梳理党的重要历史阶段,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党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历史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历史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思考党的决策逻辑,从而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高中阶段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党史教育需进一步提升到思想升华与使命担当层面。聚焦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党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开展党史课题研究、辩论赛、红色研学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明确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将对党的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动力。
二、构建阶梯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是实现党史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在小初高党史教育一体化建设中,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分层设计教学内容,既能避免内容重复,又能确保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随学段提升逐步拓展。通过构建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使学生对党史的学习从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形成系统、完整的认知架构。
现行小学教材中,党史内容多以零散故事、插图形式渗透于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展现毛泽东为群众解决用水问题的故事,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卡通插图呈现简单党史事件。然而,这些内容存在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需在现有教材基础上,编写以党史故事为核心的校本教材或补充读物,如《红色经典小故事》绘本系列。内容涵盖党的创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典型事迹,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弥补教材中党史内容分散的不足。同时,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党史故事,加深对党史的理解与记忆。
三、夯实信仰培育评价根基
教学评价是检验党史教育成效、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在小初高党史教育一体化中,建立科学、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成果与教师教学质量,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成长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推动各学段教育质量协同提升,保障党史教育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四、小初高党史教育一体化展望
党史教育一体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其未来发展需在理论体系、技术赋能、师资协同、社会联动及评价创新等方面深化探索。当前实践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理论系统性不足、师资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制约着育人效能的全面提升。未来研究应着力构建全链条、沉浸式、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新生态,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师资协同建设应聚焦跨学段教研共同体打造。设立小初高联动的党史备课组,创新实施主题接力教学模式,如“改革开放”专题在小学讲述家庭变迁故事、初中分析经济制度变革、高中研讨全球化挑战,实现内容梯度衔接与教法协同优化。推行党史教育导师双认证机制,要求教师通晓相邻学段教材,鼓励学段间教师流动授课。同步建设红色实践导师库,整合老干部、党史学者、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力量,为实践教学提供专业支持。
评价体系创新需建立数据驱动的动态监测机制。构建涵盖认知掌握度、情感认同度、实践参与度、价值践行度的四维指标模型,设置差异化权重分配。开发增值评价工具追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素养变化轨迹,精准识别政治认同发展的关键节点与干预时机。引入高校、党史研究室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循证评估,驱动政策持续优化。
党史教育一体化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历史纵深感与时代使命感的接班人。未来研究应超越学段衔接的技术层面,探索党史教育与生涯教育、公民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贯穿终身发展的红色基因培育体系。当学生能在人生各阶段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党史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入心化行,为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精神根基。
参考文献:
[1]刘峰,姜建成.思政课“四史”教育的一体化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5,(05):17-20.
[2]张永缜.构建一体化的青少年党史教育模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12):4-8.
[3]杨金华,李苗.新时代大中小学党史教育一体化的多维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02):143-151.
[4]高巍翔,刘璐.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1):59-61.
[5]戴奕,戴慧.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史”教育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8):13-15.
[6]李振,金玉蕾.小初高法治教育一体化路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5,(21):8-10.
[7]崔舒怡,严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教材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视域[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62(04):14-20.
李萱凤(2002—),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思政)研究,湖南省岳阳市
王倩(200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思政)研究,湖南省岳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