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 学- 评”一体化的高中化学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作者

李明璇

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 057350

引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倡导要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的日常学习评价,化学的日常学习评价不能游离于化学的教与学之外,应与化学的教与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盐类的水解是高中化学教学里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它涉及微观粒子相互作用以及宏观现象的联系,学生大多时候因为其有抽象性而难以掌握。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脱离真实情境,缺少结构性,很难有效诊断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分解教学目标,设计梯度作业

在“教 - 学 - 评”一体化理念下,单元的作业设计要以教学目标的层次作为基础,通过将目标逐层分解,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的难度与进度,设计出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作业任务,这样的梯度设计能帮助学生从对知识的基础理解迈向更高阶的应用和创新,还可以给教师提供即时的学习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作业设计不能只是简单呈现知识点,而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识别、理解到运用,再到更高阶的创造,构建出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任务体系。

以“盐类的水解”单元为例,基础层级可以设置溶液酸碱性测定实验,让学生用 pH 试纸检测常见盐溶液并归纳规律;进阶层级可以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浓度、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综合层级则可以引入真实问题情境,比如分析含 Fe3+ 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案,要求学生运用水解原理设计 pH 调节策略并论证可行性。每个层级的作业都要设置明确的评价量规,如基础层级关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进阶层级侧重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综合层级着重考查问题解决的创新性,这种设计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又能凭借作业反馈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二、创新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作业形式大多以书面作业为主,如传统的试卷、练习册等,缺乏多样化的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性。与之不同的是,创新作业形式借助引入实验探究、项目学习以及情境任务等多种方式,可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凭借设计贴近生活的化学问题,学生可理解理论知识,而且还可把它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比如,在“盐类的水解”单元的作业设计里,教师可通过设计实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安排学生去进行实验探究任务,要求他们测定不同盐类溶液的酸碱性,并且分析盐水解的规律。学生要使用pH 试纸检测常见盐(如NaCl、 ΔNH4Cl 、 Na2CO3 等)的溶液pH值,并且开展对比实验。依据实验数据,学生可看到不同盐类溶液的pH 差异,发现盐类水解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比如盐的类型、浓度、温度等,鼓励学生借助实验去验证这些因素对水解平衡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置情境任务,比如引导学生设计用于净化水源的盐类水解系统,模拟废水处理过程。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盐类水解原理,设计出合理的处理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理论,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三、优化反馈机制,提升核心素养

在“教 - 学 - 评”一体化教学模式里,优化反馈机制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与参与感的关键办法。传统反馈机制大多停留在简单批改和写评语上,很难真正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有效的反馈应贯穿教学过程,及时且精准地揭示学生学习状态,并据此进行个性化调整。借助形成性评价,教师能从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中识别出学习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补救措施。

以“盐类的水解”单元作业设计为例,在实验任务中,学生测定不同盐类溶液的 pH 值并分析其酸碱性之时,教师可借助课堂投票器或者电子作业平台等即时反馈工具实时收集实验数据,并且依据学生的掌握状况动态调整后续教学的深度与进度,当发觉学生在特定知识点上存在理解偏差,如对弱酸盐水解原理有误判,教师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或者专项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填补知识漏洞。在分层练习设计方面,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给予差异化的学习支持:对于理解离子浓度关系有困难的学生,可依靠微粒浓度对比练习强化微观认识;而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则可设计多水解反应计算题等有挑战性的任务,用以拓展其应用能力。此外,运用思维导图、浓度变化曲线图等可视化工具,可直观呈现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认知框架,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这种多维度、个性化的反馈机制,关注知识掌握,又重视思维发展,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教 - 学 - 评”一体化的单元作业设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的理解,更培养了其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了从知识掌握到能力迁移的转化。展望未来,可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比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水解平衡的动态模型,或者引入智能化作业分析系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更精准的支持,推动教学朝着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玉芬. 基于ADDIE 模型的高中化学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J].化学教与学 , 2025(13).

[2] 杨玉琴, 陆海燕." 教- 学- 评" 一体化下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J].化学教学 , 20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