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陆玉龙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
一、引言
几何图形作为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逻辑思维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静态图形展示与公式推导为主,导致学生难以将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情境教学法的引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该方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将几何图形的学习融入具体场景中,使学生在感知、操作与反思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本文旨在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分析其对学生空间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将知识学习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杜威的“做中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应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互动与实践获取知识。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降低认知难度:几何图形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情境教学法通过将图形与具体物体或场景关联,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例如,通过观察教室中的门窗、桌椅等物体,学生能够快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激发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单调性,通过故事、游戏等元素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可通过“搭建帐篷”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促进知识迁移:情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几何图形的理解。例如,通过测量教室的面积或设计校园平面图,学生能够将周长、面积等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情境教学法在几何图形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1. 生活化情境:连接几何与现实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策略之一。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生活化教学:
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校园及家庭环境中的几何图形,如球体的篮球、圆柱体的水杯、圆锥体的沙堆等。通过分类与描述,学生能够感知不同图形的特征。
模拟生活场景:在讲解图形运动时,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通过货架的排列理解平移与旋转。例如,货架的移动对应平移,货品的旋转展示对应旋转。
解决生活问题:通过设计“家庭装修”任务,让学生计算墙面面积、选择合适的地砖形状,从而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游戏化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游戏化情境能够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与探索欲望,提升课堂参与度。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游戏:
图形拼图比赛:将学生分组,通过拼图游戏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例如,提供不同形状的卡片,要求学生拼出指定图形或组合图形。
图形分类挑战:教师出示混合图形卡片,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将图形按边数、角数等特征分类。此游戏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图形接力赛:学生分组完成图形绘制任务,如第一人画三角形,第二人在此基础上添加图形形成组合图形。通过接力形式,学生能够理解图形之间的关联性。
3. 多媒体情境:动态呈现几何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动态展示几何图形的特征。例如:
图形展开与折叠:在讲解长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通过动画展示图形的展开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展开图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图形运动模拟:利用动态课件展示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学生可通过观察图形位置的变化,理解运动规律。
虚拟实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进入”几何图形内部,观察其内部结构与特征。例如,在讲解圆锥体的体积时,学生可通过虚拟实验观察圆锥体与圆柱体的体积关系。
4. 问题导向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导向情境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例如:
开放性探究问题: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测量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度?”学生通过剪拼、折叠等操作,自主发现规律。
跨学科问题:结合科学、艺术等学科,设计综合性问题。例如,在讲解对称图形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对称原理设计一幅剪纸作品?”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对称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实际应用问题:通过设计“校园绿化”任务,让学生计算不同形状花坛的面积,选择最优设计方案。此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四、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1. 情境创设的适切性
情境教学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情境类型。例如,低年级学生更适合生活化、游戏化情境,而高年级学生则可通过问题导向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2. 学生参与的深度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需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生活化情境中,教师可通过追问“为什么选择这种图形?”促使学生反思图形特征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3. 情境的动态调整
情境教学法的实践需根据课堂反馈动态调整。例如,若学生在游戏化情境中表现出过度竞争,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平衡竞争与合作;若学生在多媒体情境中注意力分散,教师可通过增加互动环节提升参与度。
4.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情境教学法的评价需兼顾过程与结果。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分析学生的作品与报告,综合评价其空间观念、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校园绿化”任务中,教师可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计算是否准确、合作是否有效。
五、结论
情境教学法为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生活化、游戏化、多媒体化及问题导向等情境创设方式,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几何图形的特征,提升空间想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然而,情境教学法的实践需兼顾学生认知特点与教学目标,通过动态调整情境设计,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情境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情境创设的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义 . 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探究——以“图形与几何”为例[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
[2] 杨勇坚. 情境法在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研究,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