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实施策略
沈云秋
如东县实验小学
引言: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问题导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方案并构建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契合新课标理念。然而实践中存在问题设计随意、引导方式单一、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文章从问题设计精准化与导学内容系统化、问题引导多样化与导学过程层次化、问题反馈及时化与导学效果最优化三个方面探讨问题导学法实施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设计精准化,导学内容系统化
教师需聚焦核心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其具备针对性与启发性,问题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原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注重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形成完整知识网络。实践中教师应当采用基础性问题与拓展性问题相结合方式,基础性问题关注基本概念理解与运算技能掌握,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是什么?拓展性问题则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问题,如为何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 长 + 宽 )×2 ?还可设置情境性问题,将抽象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习意义感。
系统性问题链条构建亦十分重要,确保每个问题既能独立存在又能相互关联形成逻辑严密知识体系,教师应关注问题间联系促进知识点间融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认知框架。问题设计还应注重难度梯度,设置适当挑战性任务,既不过于简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也不过于困难引起学习焦虑。通过精准问题设计与系统内容安排,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引导多样化,导学过程层次化
教师应当运用语言引导、实物演示、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深化数学概念理解。语言引导强调简洁明了,富有启发性引发深度思考,实物演示通过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情境创设则将抽象概念融入生活场景,提升学习意义感。引导过程需遵循认知规律,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可分为问题提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等环节。独立思考阶段给予学生充分时间,鼓励尝试不同解题思路,小组讨论环节促进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全班交流时关注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共同提高。针对学习能力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优秀学生提供拓展问题,为困难学生给予必要提示,实现因材施教。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类比推理、图示法、分析归纳等策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问题链:展示各种几何图形,提问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你是怎么辨别?引导学生观察特征;接着出示生活中长方形物品照片,如黑板、课桌等,提问这些物品有何共同点?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形状与现实联系;然后让学生拿出学具尺,观察测量,提问长方形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四个角呢?引导发现长方形特征,继而提供几张纸片指导学生折叠,提问如何通过折叠验证四边相等?四角是直角?促进动手实践理解;再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拼出不同长方形和正方形,提问拼出长方形需要几根相同小棒?正方形呢?为什么?加深对周长概念理解,设计应用性问题:学校操场是长方形,如果想测量其周长,该怎么做?将知识迁移至实际应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物操作、小组合作、情境体验等多样化引导方式,按照认识—理解—应用—拓展层次逐步深入,既照顾基础又关注拓展,帮助学生全面把握长方形与正方形概念,建立系统知识结构。
三、问题反馈及时化,导学效果最优化
教师应构建多元反馈体系,包括即时反馈与延时反馈、教师反馈与学生互评、过程反馈与结果反馈等形式来全面掌握学习情况。课堂中可通过提问、观察、作业检查等方式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反馈内容应具体明确,避免笼统评价指出优点与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小程序、教学平台等,可高效收集反馈数据,分析学习效果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培养反思能力与合作精神,促进认知发展。针对反馈结果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优化问题设计完善引导方式,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可针对共性问题组织专题讲解,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保证教学针对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构建完整反馈体系:课前准备阶段设计前测问卷,了解学生对称概念已有认知,如请画出你认为对称图形例子,分析结果后确定教学重难点,导入环节展示蝴蝶、叶子等自然界对称物体图片,请学生说出感受通过倾听反馈判断学生兴趣点。概念形成阶段,发放折纸引导学生沿中线折叠,观察两边重合情况,提问什么是对称?对称轴起什么作用?并巡视观察,对操作有困难学生给予指导。理解深化环节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用点格纸画对称图形,教师收集典型作品展示,对错误理解及时纠正。应用拓展阶段设计寻找教室中对称图形任务,学生汇报时教师记录关键点,引导全班讨论每个例子是否正确,课堂小结前使用电子投票工具进行概念检测,如哪些图形具有对称性?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根据答题情况即时调整总结内容。课后布置分层作业基础题如判断图形是否对称,拓展题如设计对称图案,通过作业分析形成反馈报告,为下节课教学提供参考。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测—即时反馈—小组互评—电子检测—作业分析等多元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准确理解轴对称概念,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新课标背景下实施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法应注重问题设计精准化与导学内容系统化、问题引导多样化与导学过程层次化、问题反馈及时化与导学效果最优化。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体系,构建完整知识网络,灵活运用多种引导方式实现分层教学,建立科学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问题导学法实施需教师专业素养支撑,要求不断学习探究,反思改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问题导学法融合路径,拓展应用场景,提升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韦入萍 .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6):102-105.
[2] 周洪群 .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1):110-113.
[3] 薛建卫 . 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导学法教学要点分析及研究 [J]. 数学大世界 ( 上旬 ),2024,(12):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