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优化探究

作者

曾雅玲

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镇中学

传统教学的教学形式往往是单一的,这样不利于学生主动开展学习,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情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或者创设的充满设计感的生动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生活化情境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于三方面,首先是其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门槛,使得学生在相对熟悉的场景中获得知识,其次,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知识探究的能力,最后其促进了将课堂知识向现实生活迁移,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1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发挥着多重的核心价值,其核心就是将小学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搭建了一座桥梁,根本上便解决了在传统教学中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节的问题。首先,将生活化情境融入到小学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小学科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学生来讲较难去理解,因此通过将相对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场景,能够使得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探究活动,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其次将生活化情境融入到小学课堂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表达中发现以及解决问题,比如一些实际科学问题“为什么冰箱能够结霜”教师可以创设这类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以及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此外,将生活化情境融入到小学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形成“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认知,比如通过一些模拟超市购物的小活动,使得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习一些测量的知识等。最后,将生活化情境融入到小学课堂顺应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操作,观察记录等真实的体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牢固的科学概念,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养”的转变。

2 生活化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究

2.1 教师思维方式转变

若是想设计出优质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教师思维的转变,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在备课方式做到转变,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情况,更应该深入考虑实际生活和课本内容的关联性,做到学生在上课时能够充分融入课堂,尽管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多内容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呈现的往往较少,而且片面,因此便需要教师发挥主动创造力,一方面是将课程内容中抽取具有生活属性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补充新的情境素材。

以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置与方向》的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家到学校的问路场景作为切入点,“如果有人向我们问路,我们应该怎么准确地告诉他呢”借此来吸引学生的上课兴趣,自然而然的使得学生根据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启学习,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

2.2 创设生活化情境

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条件,能够引发学生的体感记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便是通过生活化情境和材料直接构建其次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还原。借助一些多媒体技术使得在课堂中较难被呈现的生活场景能够被模拟展示,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具体直观地感受以及体验科学。

以冀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的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水沸腾现象的知识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放一段生活中水烧开的视频,在视频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的状态,并适当提问问题,例如描述水达到沸点时的状态等,引发学生上课兴趣,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学生对生活中烧开水现象的记忆,引发他们对水沸腾现象的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是利用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也是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作为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核心,需要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领悟科学知识,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科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加充分认识科学,理解科学,培养科学思维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 超 . 小 学 科 学 教 学 中 生 活 化 情 境 创 设 探 究 [J]. 课 程 教 学 研究 ,2021,(12):52-54.

[2] 虞云丽 .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2,(3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