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策略的探索

作者

吕文斌

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级中学 272100

摘要:本文聚焦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问题,从文本解析、情境融合、活动创新三个维度展开探讨。通过剖析古典文学作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构建多元情境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精髓等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提供具体途径。研究表明,有机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与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实现知识传授与文化传承双重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语文学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阵地,肩负弘扬民族精神重任。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人文情怀,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研究重点问题。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丰富传统文化资源,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探索构建文本解析、情境融合、活动创新三位一体传统文化渗透体系,旨在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性。

一、解析文本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须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透过字词句段体悟中华文化精髓。采用符号解读法,揭示文化意象背后蕴含精神,如梅兰竹菊君子品格、山水田园隐逸情怀。运用比较阅读法,将单篇作品置于文化大背景下理解,如唐诗宋词比较赏析、中外文学对读。实施语言品鉴法,通过朗读吟诵、字词辨析、章法探究等方式,感受华夏文字魅力。此外,穿透时空解读法尤显重要,引导学生跨越历史时空限制,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古典文本。主题延伸法则侧重从特定角度切入,循序渐进拓展文化维度;互文关联法注重打通文本间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构建文化认知体系。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教学为例,教师可巧妙渗透我国传统秋文化。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古代文人咏秋名句,建立秋意象群,初步感知我国人独特秋文化心理。课中解读文本时,重点分析秋与北平结合所蕴含文化内涵。郁达夫笔下北平秋天景象与气韵,实则蕴含我国文人千百年来形成特有美学观照——清淡疏朗、萧瑟凄冷又不失雍容华贵。透过古都秋意交织意象组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既怀旧又批判复杂心态。可设计秋文化溯源拓展环节,从《诗经》七月流火追溯至唐宋元明清各代文人咏秋诗文,梳理中华民族秋文化演变脉络。进而引入秋文化世界观照比较视野,中西方秋文化感知差异——西方秋多表现为物质层面收获喜悦,我国秋则侧重精神层面哲思感伤。让学生撰写我眼中秋文化主题随笔,鼓励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生活感受,实现古今对话。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合情境渗透传统文化的多元手段

高中语文课堂可通过构建多层次情境体系实现文化浸润,沉浸式体验情境建构,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重现历史场景,如利用VR技术再现古代山水园林,播放非遗技艺视频,邀请民间艺人现场展演等,激活学生感官系统形成身临其境沉浸体验。其次,情感共鸣情境营造,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发学生情感共振,建立与传统文化心灵对话通道。跨界融合情境设计,打破学科壁垒,联合历史、美术、音乐、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共同开发传统文化主题教学资源,从不同视角全面呈现传统文化系统性。此外,生活联结情境创新尤为重要,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文化痕迹;历史穿越情境构建则鼓励学生跨越时空限制,以古代人物视角思考问题;传统仪式情境重现侧重复原特定文化场景,体验礼仪精神。

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窦娥冤》教学为例,教师可巧妙融合多元情境渗透传统文化。课前创设文化追溯情境,让学生查阅关于元杂剧历史资料,了解元代社会背景、戏曲艺术特色,形成初步历史认知。课中设计戏曲体验情境,邀请专业戏曲表演者展示《窦娥冤》经典片段三冤叹唱段,或播放优质戏曲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戏曲独特艺术魅力。可组织角色互换情境活动,鼓励学生分组扮演剧中不同人物,体会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结合法律史知识,创设古今司法对比情境,分析窦娥案例反映古代司法制度缺陷,比较现代法治理念进步意义,引发学生思辨。还可设计戏曲符号解读情境,解析脸谱色彩、服饰、道具、音乐等元素背后文化内涵,感受我国戏曲艺术美学特色。课后拓展非遗保护实践情境,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戏曲博物馆或观看现场演出,调研本地戏曲传承现状,增强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多维情境融合,学生不仅理解一部戏曲文学作品,更全面感知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独特精神内核。

三、创新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

教师可设计一分钟文化展示环节,每节课安排学生轮流介绍传统文化小知识;组织经典名句接龙比赛,巩固古诗文积累;开展文化符号寻踪游戏,识别课文中传统文化元素。这些微活动虽时间短暂但积累效果显著。课外拓展活动延伸学习空间,组织传统节日体验活动,如元宵猜灯谜、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诵诗等;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传承经典吟诵艺术;开展古籍修复体验,了解传统书籍装帧工艺。

策划文化遗产考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非遗展示馆等。社团专项活动深化文化研习,成立诗词鉴赏、书法篆刻、戏曲欣赏、古典小说研读等兴趣社团,为爱好传统文化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平台;组建文化研究小组,围绕特定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如家乡文化地图绘制、传统工艺调查、民间文学采风等,培养学生文化研究能力;策划文化创意工作坊,鼓励学生将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创作,如汉服设计、文创产品开发、新媒体内容制作等,激发文化创新活力。通过多层次实践活动体系,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现知行合一教育理念。

结论: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需遵循系统性原则,构建文本解析、情境融合、活动创新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文本解析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拓展文化视野、感受语言魅力等途径,帮助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情境融合通过营造课堂情境、整合学科资源、联结生活实际等手段,促进学生情感共鸣;活动创新通过开展课内微活动、课外拓展活动、社团专项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实践体验。未来高中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路径,促进古今对话,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参考文献

[1] 郁玉霞. 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策略的探索[J]. 语文世界,2025(5):95-96.

[2] 方兵花.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 语文世界,2025(8):93-94.

[3] 曾宪涪. 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C]//2021教育教学与校园建设学术论坛论文集. 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