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校本研修实践研究

作者

刘学

厦门熹海高级中学  361026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高中教育重要目标,薄弱学校因师资、生源等因素限制,生物学科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校本研修是种贴近学校实际需求专业发展路径,为解决薄弱校生物教学困境提供可能。探究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结合薄弱校学情特点,从校本课程设计、校本作业评价及教学实施策略三个维度展开实践探索,期望能够构建适合薄弱校情境下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有效模式,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借鉴。

一、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校本课程设计路径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导向校本课程设计应立足薄弱校学情实际,注重衔接性与适切性,薄弱学校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动力不足,需要通过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设计先应进行学情深入调研,精准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学习习惯与兴趣倾向,避免脱离实际追求难度,调研可采用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生物学科知识储备状况、思维特点及学习障碍。基于调研结果,建层次分明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提升型与拓展型三类课程模块,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基础型模块聚焦核心概念理解与基本技能掌握,采用情境创设、实验操作等方式激发兴趣,提升型模块注重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项目探究等形式发展高阶思维,拓展型模块则结合地方资源与学生兴趣,开设植物观察、生态调查等特色课程拓宽知识视野。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地方特色,增强亲近感与参与度,应当结合当地生物资源与环境特点,设计调查体验类活动如校园植物调查、水质监测等,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课程实施过程中采取灵活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导师制指导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展示平台与成功体验。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应突破传统考试局限,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体系,注重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等方面表现,通过动态调整优化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确保校本课程持续改进。

二、构建核心素养培育中高中生物校本作业评价体系

校本作业评价体系构建需紧密围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考虑薄弱校学情特点,建立多元立体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校本作业评价应突破传统单一知识考核模式,转向关注科学思维培养与探究能力发展,将生物学科思想方法融入评价全过程,评价维度应当涵盖概念理解、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科学态度四个方面,每个维度设立清晰可操作评价标准,引导师生共同关注学习全过程而非结果。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打破教师单一评价局限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培养评价能力与反思习惯,作业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实验报告、观察记录等,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习工具而非筛选手段。针对薄弱校学生自信心不足问题,评价语言应采用鼓励性表述关注进步程度而非绝对水平,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学习信心,同时评价结果应与教学调整紧密结合,通过对作业表现分析找出共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教学评一体化良性循环。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章节校本作业评价为例,应当设计细胞世界观察记录探究性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来源细胞,记录细胞形态特征比较分析差异,推测形态差异与功能关系。评价标准包括观察准确性、记录规范性、比较分析合理性三个方面,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记录学生观察技能与思维发展过程,具体实施中先引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对象与步骤,进行显微操作指导确保每位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然后组织小组协作观察促进交流讨论,最后举行成果交流会,学生展示观察记录并进行同伴评价。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物校本教学实施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物校本教学实施策略优化应从学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与探究能力提升,薄弱校生物教学常面临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教学策略先应关注情境创设,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或社会热点问题是切入点,降低认知障碍提高学习参与度,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突破传统讲授局限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验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机会。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应立足校本特色,充分挖掘校园环境与社区资源如建设校园生物实验园地,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引入科学家故事与科学探究历程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也是优化教学关键,通过虚拟实验、数据分析软件等手段弥补实验条件不足,拓展学习空间。教学评价应突出形成性功能,关注学生成长进步而非横向比较,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建立学科学习信心。

以必修二《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应当设计科学探究历程重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探索 DNA 结构过程思维历程。教学伊始创设问题情境:“如何证明 DNA 而非蛋白质是遗传物质?”通过呈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欲望。接着组织学生分组扮演科学家团队,重现格里菲思、艾弗里等科学家思考路径,经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完整科学探究过程。教师不直接讲授结论而是通过引导性提问,如实验中应控制哪些变量结果说明什么问题等促进学生思维深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 DNA 是遗传物质科学证据。活动中穿插 DNA 分子结构模型构建环节,学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模型加深对双螺旋结构理解。

结论:探究通过对薄弱校高中生物校本研修实践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核心素养要求且切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学体系。基于学情实际校本课程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多元立体校本作业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与学科素养形成,差异化教学实施策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教学实效。校本研修模式为薄弱学校生物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可行路径,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价值与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红日 , 龚雷雨 , 陆群华 . 区域落实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 研 修 : 模 型 建 构 与 实 施 模 板 [J]. 中 小 学 教 师 培 训 , 2021.DOI:10.3969/j.issn.1005-1058.2021.03.001.

[2] 周丽芳 .”三维立体”: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研修路径[J]. 小学教学设计,2024(13):56-59.

[3] 彭金凤 , 毛航健 . 利用区域研学优势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策略——以县域高中生物新课程校本研修为例 [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1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