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康复护理联合作业治疗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李琼慧
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云南宣威 655400
延续性康复护理通过构建 " 医院 - 家庭 " 无缝隙干预体系,可维持康复训练的连续性;作业治疗则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原理,通过日常生活活动(ADL)任务的分解与重构,促进大脑功能重组 [1]。本研究将二者结合,通过阶段性作业治疗方案与动态随访管理的协同,探讨了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 2020 年 1 月 -2022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 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表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包括肢体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及发放康复手册、电话随访1 次/ 月,持续3 个月。
观察组:延续性康复护理联合作业治疗。(1)延续性康复护理:建立康复档案,出院后第 1 个月每周家庭访视 1 次,第 2-3 个月每 2 周 1 次,包括: ① 功能评估,FMA、MBI 动态监测;家庭环境改造指导,如扶手安装、地面防滑处理等。 ② 心理干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 ③ 并发症预警,肩手综合征体征监测、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2)作业治疗。根据 Brunnstrom 分期实施阶梯式训练: ① Ⅰ- Ⅱ期(1-4 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 技术)联合感觉输入训练(冰刺激、毛刷叩击),每日 2 次,每次 30min ; ② Ⅲ - Ⅳ期(5-8 周),任务导向性训练(如患手辅助健手穿衣、患侧肢体支撑训练),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辅助精细动作训练,每周 3 次,每次 45min ; ③ Ⅴ - Ⅵ期(9-12 周),社区场景模拟训练(超市购物、公共交通使用),每周2 次,每次 60min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干预3 个月后评估以下指标:
运动功能。采用 FMA 量表,分上肢(66 分)与下肢(34 分)两大模块,分值越高,患者运动功能越好。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 MBI 量表,从进食、穿衣、如厕等 10 个维度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生活质量。采用SF-36 量表,从生理、情感、心理等维度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并发症。统计患者 3 个月随访期内的肩手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t 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 表示, χ2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 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 FMA 上肢、下肢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 上下肢功能评分比较(
, 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 MBI 及 SF-36 总分比较治疗前两组 MBI、SF-36 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
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BI 及SF-36 总分比较(
, 分)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发生肩手综合征 1 例、压疮 1 例,总发生率 6.67% (2/30);对照组发生肩手综合征 4 例、深静脉血栓 2 例、压疮 2 例,总发生率 26.67% ( 8/3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Ω2=4.320 ,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其病理机制涉及神经环路破坏、突触重塑障碍及肌肉失神经支配等多重环节[2]。目前临床常规康复方案存在院内治疗与家庭康复脱节的问题,约 40% 患者在出院后3 个月内出现功能恢复停滞[3]。
本研究显示,延续性康复护理联合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涉及: ① 神经可塑性促进:阶段性作业治疗通过重复任务训练激活病灶周围脑组织重组,fMRI 研究证实该方案可使运动皮层代表区扩大 1.8-2.3 倍 [4] ; ② 功能代偿建立:通过家庭环境改造与适应性训练,形成新的运动模式代偿受损功能; ③ 炎症反应抑制:延续性护理中的压力管理可降低 IL-6、TNF- ∝ 水平,减轻神经继发性损伤。
与传统康复方案相比,本方案的创新点在于: ① 构建 " 评估 - 干预 - 再评估 " 的闭环管理,通过动态随访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② 将作业治疗与真实生活场景结合,提高训练迁移效率; ③ 引入心理干预减轻康复过程中的习得性无助。观察组上肢功能改善优于下肢,可能与手功能训练的任务复杂性更高有关,提示需加强下肢负重训练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延续性康复护理联合作业治疗通过多维度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芳 , 谢三红 . 以 Brunnstrom 分期为基础的延续性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评价 [J]. 婚育与健康 ,2022,28(17):155-157.
[2] 吴云峰 , 高彩萍, 马艳春, 等. 延续性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J]. 现代护理医学杂志 ,2024,3(7).
[3] 杨少梅 . 早期康复护理联合延续性运动锻炼指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J]. 医药前沿 ,2023,13(26):102-104.
[4] 汪仲涵 , 王春方, 孙长城, 等.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4,35(18):2687-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