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的思维培育策略
杨婷
曲沃县第一小学 043400
说起“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思维培育策略”,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核心素养;一个是什么是童话。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具有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童话常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生命,使其拥有人的思想感情,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其次,根据统计,小学语文部编版的童话收录情况为:1 至 4 册选用的童话篇目占总选文数的 34.1%(一年级上册、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上级、二年级下册),这一数据既反映了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童话基本是定位于低幼化的体裁,同时也说明了童话可以文以代理,可以文以载道,可以陶冶情操。
弄明白“核心素养”和“童话”这两个概念及童话在语文教学第一学段中的重要地位后,下面,以《小猴子下山》一课为例,具体谈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童话教学的思维培育策略。
一、新课标第一学段中《小猴子下山》相关的教学要求。
(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学习儿歌、童话,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基于《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要求所探究的策略。
《小猴子下山》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与手部动作有关的汉字“掰、扛、扔、摘、捧、抱”,还有和脚部动作有关的汉字“蹦、追”,让学生体会这些动词的准确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一)情境激趣 启发思维
一年级的学生在六到七岁左右,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太稳定,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善于模仿,喜欢直观形象思维。所以在导入同时,教师可以精心挑选符合他们心理年龄特点的音乐、动画、故事人物来烘托气氛,创设童话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热情与期待。例如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的动物朋友,你们看他是谁?(出示猴子图片和“猴”字),认识反犬旁。区分“猴”与“候”。(孙悟空对着金箍棒吹了一口仙气就把短竖吹没了。)这只小猴子呀特别调皮,不好好待在花果山上,非要下山来一探究竟。今天,我们就跟随小猴子的脚步,看看他下山后先后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吧!
这一导入开始出示猴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借用西游记里的典型猴子人物孙悟空来帮助孩子们区分“猴”与“候”,以此提升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还用充满童趣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带入故事情节跟随猴子的脚步一起去山下一探究竟,还很巧妙地将本课的“我们就跟随小猴子的脚步,看看他下山后先后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吧!”。这一主线任务贯穿在所设置的情境之内。通过设计富有情境式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明理启智 拓展思维
《小猴子下山》一课是一篇经典的明理启智童话,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做出简单推断。这样的推断其实也是在启迪学生明白其中深刻的道理。如:
1. 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小猴子在故事中不断被新的诱惑所吸引,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它看到什么就想要什么,结果却一事无成。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坚持执行,以免被琐事和诱惑所干扰。
2. 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
小猴子在故事中表现出严重的三心二意。它每次都因为新的诱惑而放弃之前的选择,最终导致一无所获。这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只有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
3. 培养自律和自控能力:
小猴子的行为也反映了自律和自控能力的重要性。它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导致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自律和自控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免被它们所驱使。
表演复述 提升思维
在童话教学《小猴子下山》中,通过表演复述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既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法。趋于真实的表演复述活动可以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以《小猴子下山》一课为例:
1. 角色分配:让学生自愿或由教师指定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包括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子等。
2. 道具准备:鼓励学生利用手边的材料制作简单的道具,玉米、桃子、西瓜三种农作物也是比较常见的,也可准备真材实料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有效提升学生理解文本的思维能力。
3. 角色分析:在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它为什么会一无所获。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故事寓意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猴子下山》的寓意和启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何启示?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将故事中的道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应用思维能力。
5. 创意改编:鼓励学生尝试对《小猴子下山》进行创意改编。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通过以上童话教学策略的实施得知小学语文低年级童话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语言能力。本课题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小学语文低年级童话教学思维培育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探索更多有效的思维培育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