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与实践
李刚
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
摘要:在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并行的当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基础迥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并付诸实践,对整合全国经济力量、强化内生发展动力、从容应对全球竞争挑战而言,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与实践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实践
引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由于历史、地理、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于资源配置而言,打破行政分割与地域限制,促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依比较优势跨区域流动,极大提升利用效率,规避资源错配与浪费,让稀缺要素各展其能。在缩小差距上助力落后区域追赶,减少区域间贫富分化,为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环境,消弭因发展不均引发的矛盾隐患。从产业视角看,推动各地依禀赋分工协作,构建完整、互补产业链,强化产业韧性与关联度,增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稳固经济体系。对外竞争层面,整合区域力量形成合力,攥紧国际话语权,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浪潮里,彰显规模与协同优势,全方位提升国家经济的整体效能与国际地位。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产业结构失衡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呈现高度现代化、多元化态势,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攀升,已步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反观中西部部分地区,工业体系仍以传统重工业为主导,能耗高、附加值低,新兴技术融入缓慢,产业升级艰难。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存在落差,东部农业规模化、科技化水平领先,中西部多为分散小农经营,生产效率低下,致使区域间产业附加值差距不断拉大,整体经济效益分化加剧。
(二)要素流动障碍重重
人才流动层面,欠发达地区因教育、科研资源匮乏,就业机会有限,高端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地区,形成单向流失局面,使得前者创新驱动发展缺乏人力支撑。资本流动方面,地方出于政绩考量与财税利益,设置行政壁垒,限制外地资本准入,跨区域投资审批流程繁琐,导致资本难以依据市场规律高效配置,错失诸多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契机。土地要素同样受限,各地土地规划各自为政,跨区域调配、流转机制缺失,制约产业转移与规模扩张的用地需求。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的实践
(一)跨区域产业园区共建
共建产业园区恰好衔接供需两端,东部地区可借此转移处于成本敏感阶段的劳动密集型、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新兴高端产业腾出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优化自身产业布局;中西部地区借助外力,快速嵌入成熟产业链。园区引入东部的招商、运营模式,吸引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催生本地化的产业生态。以苏宿工业园区为例,苏州选派干部团队、移植管理经验,宿迁提供政策配套与基础建设保障,众多苏州外迁企业在此扎根,不仅为宿迁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还促使当地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技术外溢效果显著,逐步激活区域内生发展动力,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
(二)交通基建一体化推进
推进交通基建一体化,需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跨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统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资源配置。高铁线路跨区域延伸,加速人才、商务客流周转,让大城市的知识、技术能迅速外溢至周边中小城市,催生同城化效应,拓展城市经济辐射范围。高速公路成网加密,降低货运成本,提升运输效率,让区域间原材料与产品流通更便捷,增强产业协同性。京津冀地区大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通勤高铁、城际轨道陆续开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带动廊坊、保定等地产业承接与升级,提升区域整体经济运行效率,让资源流通突破行政藩篱,为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搭建
构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首要是打造统一数字化人才信息平台,整合区域内人才供需数据,打破信息孤岛,让各地人才缺口与供给精准对接。突破户籍、人事档案等体制性束缚,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发达地区专业人才以兼职、顾问、短期项目合作等形式服务欠发达地区。如此,发达地区人才积压得以缓解,实现知识价值跨区域拓展;欠发达地区低成本获取高端智力支持,填补关键岗位空缺。长三角地区开展人才互认互派试点,上海的资深工程师、医师可远程指导,或定期赴周边城市参与项目、坐诊讲学,周边城市人才也能赴沪实训,带回先进理念与技术,激活区域人才资源池,让智力要素在区域内高效流转,均衡人才资源分布。
(四)生态补偿与联防联控实践
生态补偿机制通过量化生态服务价值,上下游区域协商补偿标准与方式。水源地上游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付出高昂成本,下游用水地区应以资金、技术援助等形式补偿,保障上游合理发展权益,激励持续生态投入。跨区域生态问题复杂交织,单一地区行动难见成效,需联防联控。大气污染无视行政边界,流域水污染上下游关联紧密。建立统一监测体系,共享环境数据,协同执法,才能精准治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堪称典范,皖浙两省携手,依据水质达标情况,浙江向安徽提供补偿资金,安徽借此强化环保投入,升级污水处理设施,发展生态农业,既护好一江清水,又催生绿色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为区域协调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五)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
选取联系紧密区域试点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领域要打通校际壁垒,构建学分互认体系,学生转学、升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师轮岗交流常态化,优质师资向薄弱地区流动,均衡区域教育质量。医疗方面,搭建远程医疗平台,大城市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基层疑难病症,普及医保异地结算,消除患者异地就医报销阻碍,提升欠发达地区医疗服务可及性。社保体系对接整合,统一缴费标准、待遇核算方式,让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无后顾之忧。在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城市试点中,港澳居民在内地享受同等公共服务权益逐步拓展,内地城市借鉴港澳公共服务管理经验,弱化区域公共服务落差,提升欠发达地区宜居性,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减少大城市过度集聚压力,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协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区域产业结构与要素流动现存的困境,既有策略已初显成效,但随着经济形势更迭、技术革新加速,仍需持续优化调整。各地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应秉持协同合作理念,强化政策联动、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不断挖掘契合区域特质的新路径。这样能稳步迈向区域经济均衡、高效发展的愿景,筑牢国家经济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罗新远,黑月.推动新时代区域与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资本论》研究,2022,18(00):195-207.
[2]杨守林.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2,(36):113-116.
[3]公丕明.现代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体系中区域产业合作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22,(34):1-4+24.
[4]郑江淮,许冰.驱动创新增长的区域发展体制:内涵、逻辑与路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06):38-46.
[5]卢功文.从政策因素解读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