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下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措施

作者

覃美华

安乡县北河口中学  415601

引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转型升级重要任务,激励教育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强调激发内在动力培养学习主体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培育关键期,如何通过有效激励措施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教师共同思考问题。探究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学习反馈三个维度,探讨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实践路径,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教学参考,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激发兴趣,培养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但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学习兴趣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内容选择上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将抽象语文知识与学生熟悉情境结合,使学习过程更具吸引力,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环节,教师应当采用图画识字、游戏识字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掌握汉字,在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引入趣味性阅读材料如民间故事、科普读物等,拓宽阅读视野同时增强阅读乐趣。教学方法应注重互动体验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上可以组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语文魅力。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空间,如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为写作能力突出学生搭建创作平台,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闪光点,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动力。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重要手段,教师应当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丰富教学资源,如优美诗词朗诵音频、经典文学作品改编影视片段等,使抽象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微课、慕课等新型学习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便捷学习渠道,突破时空限制使学习活动延伸至课堂外。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信息筛选能力与批判思维,激励机制建立也至关重要,教师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进步过程而非单一结果,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二、创设情境,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参与主动性

情境创设是现代语文教学重要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课堂主动参与。小学阶段学生具备形象思维特点,通过适宜情境引导打破传统课堂枯燥局面,构建生动教学氛围。情境创设应遵循教材内容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需求,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良好情境能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使抽象知识具象化激发学习兴趣,能引发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情感联结,增强学习动力,能创造语言应用场景,使语文学习回归交际本质提高应用能力。情境创设过程中应注重问题设计,通过设置思考悬念、认知冲突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欲望,培养主动探究精神。教学情境应具备真实性、趣味性、开放性特点,既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又能拓展认知边界,为主动学习提供广阔空间。

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构建自然探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神奇植物世界。课前应当布置教室环境,悬挂各类植物图片展示多种植物种子实物,营造探究氛围,导入环节教师应当手持几种常见植物种子,提出问题:“这些小种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它们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生长地方呢?”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接着可以播放植物传播种子微视频,直观展示蒲公英、苍耳等植物种子传播方式,让学生感受植物智慧。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想象自己变成文中提到植物种子,思考:如果我是一颗蒲公英种子,会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地方?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角色代入增强情感体验,深对课文内容理解。课堂中还应当开展植物妈妈帮助会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种植物探讨其种子传播特点,制作简易模型进行展示说明激发合作学习热情。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及时反馈,增强小学语文学习成果获得感

及时反馈是教学活动重要环节,对巩固知识、强化学习效果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反馈机制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调整学习策略,增强成就感与自信心。反馈形式应多样化,既包括课堂即时反馈如教师点评、同伴互评,也包括课后延时反馈如作业批改、学习档案等。反馈内容应全面客观,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情况更应关注能力发展与情感态度,反馈语言应具鼓励性,采用积极评价肯定进步激发潜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反馈应体现差异化原则,既肯定优秀学生表现也关注学困生进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同样重要,通过自评互评培养元认知能力形成自我调节学习习惯。教师还应注重建立反馈循环机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与学良性互动。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应当构建多元反馈机制强化学习效果。课堂阅读教学中“针对邺城为何常年举行献祭”问题讨论,教师应当采用递进式反馈:初步解答时通过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给予基础认可,当学生发现巫婆骗取财物关键原因时教师给予口头表扬:“你抓住了问题核心,思考很深入”,学生能联系现实分析迷信危害时教师应当请全班鼓掌并记录优秀见解,形成层层递进反馈机制。课文人物分析环节组织小小评论家活动,学生分组对西门豹形象特点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各组互相点评培养批判思维与表达能力。课后设计西门豹日记创作任务,学生以西门豹身份记录治理邺城经过与感受,教师批改时不仅关注文字表达更重视思想内涵,针对性写出评语如你“站位很高,真正理解了西门豹智慧与勇气”。

结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显著,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及时学习反馈三大措施,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度与成就感。实践证明激励教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内在学习动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创新激励方式,将激励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各环节,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与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次仁曲珍 . 新课改背景下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 2023:3596-3597.

[2] 黄铖铖 . 新课改背景下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环球慈善 , 2022(1):0067-0069.

[3] 张清和 .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2020.DOI:10.12218/j.issn.2095-4743.2020.16.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