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理论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实价值及运用策略
康欣欣
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
引言:识字教学是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识字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指出:“识字与写字是小学低年段的重点,同时也是贯穿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主线,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 个,同时,引导学生喜爱学习汉字,养成主动识读的习惯,初步了解汉字的构成,体会汉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明确要求进行阐释。六书理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造字系统理论,造字方法独特,造字文化博大精深,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当下识字教育变革、教学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实践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一、六书理论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实价值分析
(一)解读汉字图像
汉字是灵动的,她流淌成一条星河,诉说着古老的文明;汉字学习是活的,她演绎着探险的旅程,充满着勇气的开拓与激情的进发。理想的识字教学是活的,她是万花筒,让学生玩得尽兴,而当下识字教学是静的,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死板的识字无法激起学生识字的热情。教师应当改变现状,要让学生觉得识字充满魅力,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将汉字音形义结合起来,让枯燥的机械识记变为认知启发[1]。
(二)揭示汉字联系
汉字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朱作仁的考证,儿童对于汉字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联想经验,例如,把认识新字和已认识字联系起来,进行联想,达到记忆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识字的着眼点是搭好汉字之间桥梁。其次,汉字构形智慧结晶是古代的六书,它除了对造字方法概括总结外,还从源流上对汉字的形成发展进行揭示,为我们科学地对汉字进行组织提供了基础。故而小学语文如果利用得当,让学生充分认识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学习汉字的障碍,建立有结构有联系的识字体系。
(三)敞开汉字结构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汉字结构形体别具一格。汉字结构属于文化构成的一部分,汉字的结构形体和字词内涵与人的情感意识之间密不可分。识字教学要凸显汉字文化内涵,要在分析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展开科学剖析。汉字文化要从“造字之初”切入,充分探究汉字结构及其整体性、完整性、适应性,然后分析汉字文化内涵。通过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汉字学理论,做到识字教学与中华文化教育的融会贯通。小学语文识字教育要充分挖掘、形象诠释、科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要适当运用小学语文六书理论,探究汉字造字之本,揭示潜藏于汉字结构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六书理论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运用 策略
(一)体悟书画同源的识字之趣
汉字音形义合一,独具文化魅力,字义分析字形,字音从字形巧推。汉字在形体上与绘画一脉相承,六书把两者的联系总结出来,说明了书画同源的传统。具体而言,象形造字法是六书之一,它以客观之形结构为文字,使象形文字形体结构特点与客观事物极为相似,形似而神韵兼具。“图画式”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阶段,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图画性”,严格遵守六书的造字规则,结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让小学生的识文过程既有知识的科学性,更有趣味性,寓教于乐。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六书理论讲清构形字,善于将汉字形体视觉化,使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体会书画一体的精神。例如,可以借助比较图画来分析汉字初文。曹爱卫教授在《天地人》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看一看图画,找出侧身“人”的图形,将古时的汉字和现在的汉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形象、直观。接着将生写“人”与生写“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天”的古文字呈现出来,对古字形、字义加以讲释,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构形字与视觉效果相配合进行汉字教学,使识读的过程变成趣味性、互动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轻松地掌握生字,还可以通过对字形的构形,了解一个字的原始义,对新生字产生深层的感受[2]。
(二)创设文化渗透的识字课堂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遗产和活化石,它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积淀,是一种智慧凝结,有其无法替代的特有文化价值内涵。中国文字从其视觉的形态、声音、含义等方面都没有质的变化,可以通过声音、形态追溯它的古代词义,具有丰富释义的“六书学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组构和变化,中国文字可以从中清晰展示文化历史的本来面目。例如,汉字中蕴含着古代中国的灿烂物质文明,精美的器具艺术,丰富的饮食文化,丰富的精神层次,中国人的精神观念、风俗文化等内容。数字化时代,具有文化内涵的识字化教学是当今中国汉字教学的必然诉求。新课标将“识字与写字”目标和人文精神结合,充分表明了国家不断重视和尊重汉字文化。所以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唤起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担当起传承弘扬汉字的中华文化使命。教师通过在识字教学中使用“六书”理论诠释汉字,了解汉字内涵和故事,用故事告诉学生传统文化的力量,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学习传统美德,感悟汉字的间架结构及内涵意
义。
(三)生成条修叶贯的识字系统
汉字是一个由表意文字高度结构化的单元。汉字单元由具有艺术性的线条和核心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得汉字由一个独立的符号变成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中国文字的符号系统。它是一个逻辑的存在、文化的存在。小学语文教材亦不例外。研究者发现,统编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关系以隐性知识脉络的形式存在,让学生通过汉字的构形去自主识字,大幅提升识字能力,激发学生对汉字认知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传统六书说理论会意字,分析组部件的组配规律,从而推导出新字的字形。建构汉字认识结构,把独立零散的汉字,联系为一个认知结构。在“动物儿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形声字中声符的表音功能,将有音近、同音的形声字排列在一起,例如,“饱”“泡”“跑”“抱”的声符都是从“包”得声,语音相近,要引导学生从声符入手来记忆形声字,以音为主线,将这些形声字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同声符系列,提高识字效率。教师要具备很强的文字意识,善于发现汉字之间的联结点,以汉字造字方法进行组合,由字串联成串,进而从点到线、从线到线,让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科学化,帮助学生构建具有高效性、独特性的识字结构,实现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3]。
结束语:汉字是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字,传承中华民族文明、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典型特征。六书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汉字解析法,体现了汉字的结构与演化规律,其科学的方法论引领着当前识字教育的潮流。从汉字的形构入手,内蕴意义阐释六书理论,对教师具有促进作用,若将六书理论科学化,将其方法运用在小学语文识字实践教育,有助于识字教育的新时代升华。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 . 学习主题引领下的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依据新课程标准 ,用好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23,43(10):74-81.
[2] 周序,吴颖 . 论教学效率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报,2022(3):80.
[3] 张启睿,边玉芳. 小学生汉字学习的思维过程:基于口 语报告的证据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