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要点研究
成娟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19
摘要:近几年来,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朝着复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建筑型式也愈加多样化,装配式建筑顺势出现在人们周围,以其自身的优势,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装配式建筑模式出现以后,加快了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综合分析目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实情况和EPC管理模式体系,结合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策略,避免以往建筑行业施工建设时出现的问题,使得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也促使EPC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模式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发生根本性的提升,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要点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用提前预制好的建筑构配件施工的建筑。与传统方式不同,这种建筑方式将大量的现场施工过程都搬到了工厂进行。虽然实现了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但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增加了构配件过程运输和现场吊装的作业等工作,所以会受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给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带来新的挑战。
1 EPC总承包特点
EPC总承包一般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并约定建设工期,可以更好地控制投资和工期。由于将设计、采购、施工均承包给一家供应商,便于其统筹规划和协同运作,具有管理难度低、项目效率高的优势。EPC总承包模式下,建设方只负责整体的、原则的、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建设过程的参与程度较低,对项目的整体控制较弱。同时,由于将管理和风险随着项目建设承包出去,项目的总成本也相对增加。
2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优势
2.1轻质高强
对于钢结构建筑而言,其优势体现为质量比较轻、强度非常高等,与普遍建筑物比较,钢结构的重量能够减少2/3。例如:当混凝土强度和钢材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对于质量相同的构件来说,钢结构的承载力会高一些,能够比普通建筑物的强度超出两倍。如果构件的承载力相同,钢构件的重量则会更轻,大约为普通建筑结构的1/2。钢结构具有明显的轻质高强的特点,在建筑物的重量相同的情况下,钢结构构件的截面会比较小,使用净高则会更大,实现对建筑高度的高效节省,混凝土结构的层数也要少于钢结构的层数,不仅会使建筑面积增加,还能为施工单位创造更加丰厚的效益[1]。
2.2快速拼装与拆卸
钢结构的轻量化和模块化特性使得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速度大大提升。由于构件的制造与现场施工可以同时进行,减少了施工周期。装配式建筑中,钢结构构件可通过精准的制造工艺,迅速进行拼装,极大地缩短了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同时,当需要拆卸或改变建筑结构时,钢结构的模块化特性也使得拆卸过程更加便捷,减少了资源浪费。
2.3减少资源浪费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加工环节大幅减少,施工能耗和用水量也相应降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自重较轻,对地基基础的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减少了地基处理的复杂性和成本。同时,由于施工周期短、现场作业面小,对周边土地资源的占用也相应减少。此外,由于钢结构材料具有较高的可回收性,废旧钢材可以通过再加工或再熔铸实现循环利用,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2.4结构尺寸小且空间利用率高
装配式钢结构在提升空间利用率方面展现出非常大的优势。其中钢结构材料以其轻质高强的特性,使得主体构件的尺寸相对较小,例如钢结构墙柱的截面面积相较于传统混凝土墙柱可减小约30%~50%,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建筑面积下,钢结构墙体和柱体所占用的空间更少。研究结果表明,钢结构墙柱竖向构件占用面积仅为混凝土结构的10%左右,这一数字直观地展示了钢结构在空间利用率上的巨大提升。空间利用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建筑内部可布局更多的功能区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3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协同要点
3.1优化组织管理
为保证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效果,总承包方应着手开展组织管理优化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作用,承担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以主导者的姿态对设计采购等流程进行管理,同时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与装配式建筑工程相关方进行妥善沟通,提升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比如在设计过程中,总承包方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与业主需求完全一致,确认无误后要求构件生产方、施工技术负责人等参与前期设计,从而保证设计工作的质量。再比如,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总承包方也需要发挥组织管理功能,安排工作人员到预制构件的生产现场进行监督,确定预制构件的工厂化拆分是否合理,避免因监督不到位导致的预制构件质量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对预制构件的生产进度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能够按照预计时间完工[2]。
3.2 EPC项目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
要使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得以顺利完成,总承包企业与设计院通力配合高效地完成项目咨询建设工作。综合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组建单独的管理机构,选聘专业的管理人员,从而使协同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发挥的主要作用为承上启下,对设计施工的各项施工质量做到协同管理。1)工程项目建设的总投资方为建设单位,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各项决策做到高效的管理,同时做好资金支付与项目融资工作,结合参建方提出的各类要求来对项目过程进行实时监管。2)综合分析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合同、项目施工建设具体情况等信息,通过使用EPC总承包管理模式,使得各项咨询服务能够获得最佳的效果。从建筑工程项目开始设计着手直到竣工结算方可停止,从而使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始终保持在高效的管理过程中,显著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效性,使其施工质量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相一致。3)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各项需求进行透彻的分析,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协同管理不同部门的设计方案,高效监督整个设计过程,显著提升设计方案的实用性,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达到最佳的效果。4)施工单位在获得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权以后,以施工合同中的条款为依据,对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对所有的施工工序进行科学的规划,注重对地基施工质量和主体结构施工质量的提升,将整个工程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
3.3推动技术与标准创新发展,促进行业标准化
在推动技术与标准的创新发展方面,装配式建筑推行EPC总承包管理的优化策略可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鼓励装配式建筑项目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这些技术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建筑质量。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加大对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创新平台、举办技术交流会等方式,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3]。其次,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应涵盖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建立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的定期更新机制,根据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并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参与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权威性。最后,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装配式建筑行业标准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开展标准化示范工作,通过示范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发展。
3.4安全管理
(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确定各个岗位方位的安全职责。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规程,涵盖高空作业、动火作业等各项制度标准。同时还要编制安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援小组,配备充足的救援物资和设备,定期对应急预案内容展开演练。(2)现场安全管理。在施工现场风险区域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以及防护设施。定期检查施工机械设备,做好维护工作,保障设备能够安全运行。加强危险作业管理,包括高空作业、临时用电、动火作业等,必须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提前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强化施工人员操作技能、安全意识。(3)制定安全应急预案。根据钢结构安装现场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触电事故、坍塌事故、火灾事故、高空坠落事故等,在应急预案中明确应急救援流程、各岗位职责分工。定期对应急预案展开演练,强化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4]。
3.5 EPC模式的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
(1)在多维度的指导下,建筑物部件的组合需要预先设定其形状和预估其工作量。目前,建筑企业还没有发现关于此种创新方法的顶层设计,导致该领域的标准化欠缺,并且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案。由于工作界面划分不清晰,造成了PC部件驱动的生产和预处理计划的缺失,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划分。由于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执行标准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建筑行业,因此有关企业必须依照生产过程中的施工规范进行规划,将相应部件的估计价值与建设领域的评估规则融为一体,以保证组装效率和预制效率符合规定。同时,还需要在行业内部进行资源的整合和系统规划,使得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达到最高,从而推动技术方案和材料前期设计的优化,确保其合理性。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必须减少施工项目的费用,这样才能给接下来的设计阶段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2)装配式建筑在现场安装阶段是形成整体建筑的最后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因此也是EPC模式各阶段中,耗时最长、成本最大的阶段。装配式建筑安装阶段的施工工艺是装配式建筑核心技术之一,不同的施工企业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技术路线、生产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最后产生的生产效益也有所不同。以垂直构件的吊装与拼装为例,其成本构成主要以大型起重吊装设备和人工费用为主,结合研究项目的现场调研表明,由于建筑起重吊装设备的数量和台班数投入不足、有装配式建筑施工经验工人的数量不够,均会影响建筑的施工效率,平均每标准层构件安装时间需耗费约15d,而增加装配投入和经验工人的工日数后,平均每标准构件安装时间可以缩短到10d[5]。
结语
装配式建筑技术是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产物,推动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相结合,从组织管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采购工作等多方面同时入手,优化装配式建筑的管理及建设效果,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需结合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实际需求,对推动EPC模式与装配式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措施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鲁斌.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70(2):214-217.
[2]张兵.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施工现场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3,42(4):152-154.
[3]卢新峰.施工总承包模式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江西建材,2022,42(12):453-454,457.
[4]曹庆伟.“互联网+”背景下建筑企业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30(23):65-66.
[5]陈国钊.项目管理理念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工程与建设,2022,36(6):183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