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微生态失衡与妇科炎症反复发作的关联研究
任秀荣
长春市九台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一、引言
女性阴道并非无菌环境,而是存在着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阴道的生理平衡。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以乳酸杆菌为主导,其通过产生乳酸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pH值 3.8-4.5),同时分泌过氧化氢、细菌素等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发挥保护作用。然而,受生理、病理、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阴道微生态平衡易被打破,导致微生态失衡,这一过程与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的发生及反复发作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阴道微生态的认识不断深入,关于微生态失衡与妇科炎症反复发作的关联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二、阴道微生态的组成及正常功能
(一)阴道微生态的组成
正常阴道微生态中,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中细菌占据主导地位。乳酸杆菌是阴道内最主要的优势菌群,约占阴道菌群总数的 90% 以上,常见的乳酸杆菌种类有卷曲乳酸杆菌、詹氏乳酸杆菌、加德纳乳酸杆菌等。除乳酸杆菌外,阴道内还存在少量其他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以及念珠菌等真菌,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数量较少,不会引发疾病,与乳酸杆菌共同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二)阴道微生态的正常功能
阴道微生态的正常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持阴道酸性环境,乳酸杆菌通过分解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产生乳酸,使阴道保持酸性,这种酸性环境能有效抑制大多数病原菌的生长,如厌氧菌、滴虫等在碱性环境中更易繁殖,而酸性环境可显著降低其活性;二是抑制病原菌定植,乳酸杆菌可通过竞争营养物质和黏附位点,阻止病原菌在阴道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定植,同时其分泌的过氧化氢等物质具有直接的杀菌作用;三是调节局部免疫功能,乳酸杆菌可刺激阴道黏膜免疫系统产生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增强宿主的局部免疫防御能力,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三、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判定及表现
(一)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判定标准
阴道微生态失衡通常通过阴道分泌物检查进行判定,主要依据包括:阴道pH 值异常( pH>4.5 )、乳酸杆菌数量减少或缺失、病原菌(如念珠菌、加德纳菌、滴虫等)数量增多、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数量增加等。此外,阴道微生态的多样性改变也可作为判定依据,正常阴道微生态多样性较低,以乳酸杆菌为主,而失衡时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显著变化,多样性升高。
(二)阴道微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
阴道微生态失衡的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其在阴道菌群中的占比下降,无法有效维持阴道酸性环境,导致阴道pH值升高;二是病原菌过度繁殖,如白色念珠菌、阴道加德纳菌、厌氧菌等,这些病原菌可引发炎症反应;三是阴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无法有效清除病原菌,导致炎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四、阴道微生态失衡与妇科炎症反复发作的关联机制
(一)细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与微生态失衡
细菌性阴道炎是由于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乳酸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厌氧菌等增多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阴道微生态失衡是细菌性阴道炎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治疗后微生态未能有效恢复则是其反复发作的关键。当乳酸杆菌数量不足时,阴道 pH 值升高,有利于厌氧菌等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这些病原菌可产生胺类物质,引发阴道异味、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即使经过抗菌治疗后病原菌数量暂时减少,但如果乳酸杆菌未能重新成为优势菌群,阴道微生态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病原菌易再次大量繁殖,导致细菌性阴道炎反复发作。有研究显示,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治疗后6 个月内的复发率可达 30%-50% ,其中阴道内乳酸杆菌数量持续偏低是重要的预测因素。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反复发作与微生态失衡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正常情况下阴道内白色念珠菌数量较少,不会引发疾病。当阴道微生态失衡,如乳酸杆菌减少、阴道 pH 值改变、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时,白色念珠菌可大量繁殖并转变为菌丝相,增强其侵袭能力,从而导致感染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反复发作与微生态失衡密切相关,一方面,抗真菌治疗虽然能杀灭大部分白色念珠菌,但难以彻底清除,当微生态平衡未恢复时,残留的念珠菌易再次大量繁殖;另一方面,长期或反复使用抗真菌药物会进一步破坏阴道微生态,抑制乳酸杆菌生长,降低阴道的抵抗力,增加复发风险。临床数据显示,约 5%-8% 的女性会出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反复发作,每年发作次数可达 4 次以上,这部分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阴道微生态紊乱。
(三)宫颈炎反复发作与微生态失衡
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炎症之一,可由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由阴道微生态失衡间接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时,阴道内病原菌增多,可通过上行感染引发宫颈炎症。同时,乳酸杆菌数量减少会降低阴道的防御功能,使宫颈黏膜更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此外,宫颈炎的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会进一步破坏阴道微生态,导致乳酸杆菌减少,病原菌清除不彻
底,从而引起宫颈炎反复发作。
五、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
女性的生理周期会影响阴道微生态,月经期间,经血会使阴道 pH 值升高,抑制乳酸杆菌生长,同时经血也为病原菌提供了营养物质,易导致微生态失衡。此外,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增加,可能会改变阴道内微生物的组成,增加微生态失衡的风险。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萎缩,乳酸杆菌数量减少,阴道 pH 值升高,也易出现微生态失衡。
(二)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如长期使用碱性肥皂或洗液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的酸性环境,抑制乳酸杆菌生长,导致微生态失衡。此外,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等行为会增加病原菌感染的机会,扰乱阴道微生态。穿紧身化纤内裤、长期使用卫生护垫等会使阴道局部温度和湿度升高,有利于病原菌繁殖,不利于乳酸杆菌生长。
(三)医疗因素
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常见医疗因素。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抑制或杀灭乳酸杆菌,破坏阴道内的菌群平衡,导致耐药病原菌或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此外,妇科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会损伤阴道黏膜,降低局部免疫力,影响阴道微生态的稳定性。
六、结论与展望
阴道微生态失衡是妇科炎症发生及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乳酸杆菌数量减少、病原菌过度繁殖、阴道 pH 值改变等微生态失衡表现,会降低阴道的防御功能,使炎症难以治愈且易复发。因此,在妇科炎症的防治过程中,应充分重视阴道微生态的调节,不仅要针对病原菌进行治疗,还要采取措施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如补充乳酸杆菌、改善生活习惯等。
未来,随着对阴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开发出更精准、有效的微生态调节剂和治疗方案,为降低妇科炎症的复发率、提高女性健康水平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加强对女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阴道微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预防妇科炎症反复发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廖秦平, 张岱.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及意义[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 51(1):3-6.
[2] 华克勤 , 丰有吉 . 妇产科学 [M]. 第 3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5:245-250.
[3] 谢幸 , 孔北华 , 段涛 . 妇产科学 [M]. 第 9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4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