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居云飞 高书彦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省临沧市 677000
[摘 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需坚持从实践出发,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的运动中深刻回应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即“以何教育、如何教育、因何教育”,进而发挥守正创新功能,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价值导向作用落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现实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创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发生发展规律和民族问题的科学。当今世界是一个民族的大千世界,有3000多个民族林立并存。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世界,世界也在不断接纳中国。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生力军,更好地认识多元文化并存、多种宗教共处的大千世界,掌握良好的跨文化理解、沟通和交流能力,在“互为他者”的世界体系中提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作为迅速崛起的中国国民必备的素养。同时,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胜利的保障。引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实际相结合,对新时代民族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影响因素,发掘创新路径,进而为高校和相关部门优化民族观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一、通过调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在民族观教育方面,虽然开设了民族理论课程,但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互动交流环节,更缺少直观的沉浸式体验的VR场景设置,难以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及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2.实践机会不足
大学生参与民族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部分学生参加过其他民族的活动,如泼水节、火把节等,但整体参与度不高,且活动形式较为简单,缺乏深度体验和交流。这使得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育人平台缺乏
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平台和线上育人平台缺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第二课堂教学部分不足,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线上平台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部分少之又少。
4.第三方教育不足
部分家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民族观念,对大学生的民族观产生不良影响。社会舆论方面,虽然主流媒体对民族团结的宣传较为积极,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现实和网络上仍存在一些负面言论和错误观点,对大学生的民族观产生干扰。
二、基于以上不足,提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创新路径建议
1.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
学校应加强民族观教育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将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等知识有机融合,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形式,增加实践活动、互动交流、案例教学等环节,如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民族专家讲座等,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2.增加实践学习机会
学校应积极搭建民族实践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民族活动的机会。可以与民族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也可以在校内举办民族文化节、民族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创新教学手段
在相关课程中嵌入VR技术,模拟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场景,提升教学沉浸感。建设“民族团结实践基地”育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节、边疆支教等活动。开发“石榴籽”线上教育平台,集成民族政策微课、互动问答模块等。
4.强化家庭与社会支持
加强对家庭的民族观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加大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及时纠正网络上的错误言论和负面信息,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供有力支持。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从课程建设、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助力他们树立正确民族观,增进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更能在长远意义上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因此,高校和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实施,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培养具有正确民族观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黎波. 云南抗战影像志[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 李蕉. 课程思政: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3).
[3] 马榕那.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2017.
[4] 武汉理工大学. “四精”铸牢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高校思政,2024.
[5] 王瑜. 培育一颗颗团结奋斗的“石榴籽”[N]. 光明日报,2022-12-06.
[6] 云南民大附中. “五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民族教育研究,2024.
[7] 吉首大学. 实施“四心”工程 大力培育少数民族人才[J]. 光明日报,2019-05-28.
[8] 华中师范大学. 坚持“四度”协同发力 构筑各族学生生涯教育高地[J]. 高等教育研究,2024.
[9]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深叶茂[N]. 包头日报,2021-12-13.
[10] 丁玉莲,赵海波.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研究[J]. 教师·中,2016(1).
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YB2020011;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边境国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2023J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