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区亚洲象监测活动规律分析

作者

潘红 肖宇(通讯作者) 余珊珊 胡天祥 顾凡

1.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所,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2.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 西双版纳 666100

摘要: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是5A级生态旅游景区,也是亚洲野象活动较为集中和频繁的区域,很多旅游者都是因为能够观察到野生亚洲象慕名而来。亚洲象活动规律监测,对于当地生态保护以及亚洲象群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结合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区的亚洲象活动监测数据,对其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能够给亚洲象监测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西双版纳;野象谷;亚洲象;活动规律

前言:亚洲象是亚洲范围内最大的陆生动物,成年亚洲象体重可达3-5吨,在陆地上几乎没有天敌,但是由于象牙价值不菲,成为偷猎者捕杀的对象,亚洲象种群持续减少,上世纪中期,我国范围内的野生亚洲象数量在180头左右,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以西双版纳最多。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亚洲象进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亚洲象繁殖率非常低(一般5-6年生一胎),因此我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也仅仅只有300头左右[1]。

1 西双版纳野象谷基本情况

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市北部,距景洪市36公里,地处国道213线路旁,生态旅游区自然资源特别丰富,汇集了热带、亚热带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物种,特别是野生亚洲象交流汇聚的中心通道,生态旅游区主要以“亚洲象、山地民族及热带雨林文化”为特色主题,是集生态旅游、科普科考教学、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区,是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因其方便的交通和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以及能方便看到野象,而成为西双版纳旅游的热点。

野象谷生态旅游区由于拥有独有的亚洲象和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因此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其列为发展建设的重点。野象谷生态旅游区从1987年将其列为生态旅游科普基地开始,到目前正在全力打造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AAAAA级生态旅游景区[2]。野象谷生态旅游区是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建设的项目和品牌。自建成以来,生态旅游区不断加大投资进行改造和完善硬件设施、提升软件的建设,积极打造野象谷生态旅游区品牌,与此同时游客数量迅速增加。

2 野象活动规律监测的意义

亚洲象是亚洲范围内体型最为庞大的动物,几乎没有天敌,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的大肆捕杀,导致亚洲象群体数量骤减。进行野生亚洲象种群监测及活动规律分析,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亚洲象物种及种群的演化规律,帮助相关保护者预测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规律,更加方便对野生亚洲象施行保护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保护意义。

与此同时,作为亚洲陆上生物之最,虽然亚洲象一般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但是其警惕性强、体型庞大又是群体出动(种群中个体数量一般在10只左右),预测其活动趋势,也能够进一步的对其活动范围的居民、游客、作物和公共设施进行保护,可以说,进行野生亚洲象群体活动规律的监测和分析工作,既是保护象群,也是保护人类,亚洲象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存在,同样是我国生态建设及动物保护相关法律践行的晴雨表,值得也必须投注更多的人力物力做好监测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为野生亚洲象的保护提供依据[3]。

3 西双版纳野象谷亚洲象活动数据分析

亚洲象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中的象征性物种,极富有东南亚热带动物区系的特色,它也是热带丛林里的旗舰物种,在中国的亚洲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其分布数量较多的区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主要集中在勐养片区、勐腊片区、尚勇片区,现有少部分种群数量分布于云南省沧源县和普洱市,总数量在300头左右。通过对野象谷生态旅游区亚洲象活动监测数据显示,2013-2024年累计观察到21525头(次),出现5个象群。

3.1 2024年各月象群出现频次

对2024年各月野象谷的亚洲象出现频次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象群集中出现在1月至3月,尤其是2月份达到全年的出没高峰,除与热带雨林的季节性有关外,还与其野象谷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改善有关,野生亚洲象向周边扩散也是重要原因,因其周边森林植被恢复较好,象群居住的环境,安全系数较高,能为野象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4]。

3.2 2013以来亚洲象群出现频次

对2013年进行监测工作至今,每年亚洲象群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测统计,结果如下图2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野象活动主要集中在2016-2019年,4年活动累计在9000头次以上,2021-2024年野生亚洲象在野象谷周边活动次数有所增加并趋于稳定,随着保护措施有效实施,象群逐渐稳定,出现数量也较平稳,多以家族群体的形式出现,或集群或分群,象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变化较大。

3.3 原因及分析

其活动原因主要有:一是水源减少;二是食物匮乏。三是气候因素。野生亚洲象往周边区域尤其是思普地区不断迈进,寻找食物,活动范围有所扩大。四是人为环境。保护区近年来加大对野生亚洲象的保护宣传和救护,周围环境对亚洲象的生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目前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仍旧不容乐观,在我国境内的个体数量,比同为一级保护动物的大熊猫及江豚还要稀少,其种群保护工作仍旧需要进一步努力。随着亚洲象保护工作的持续推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亚洲象野生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十年间,增速较为喜人,本次研究的相关调查数据也支撑了这一事实。目前通过足迹、粪便、无人机、个体区分等方式,预估我国境内亚洲象种群数量在300头左右。我国亚洲象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一方面得益于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是西双版纳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形成了较为良好的平衡关系所致,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西双版纳大量种植橡胶树、茶树等经济作物,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亚洲象的栖息环境,就目前来看,老挝、越南等地正在面临类似的问题,环境的大量破坏,食物紧缺,导致亚洲象‘出逃’,目前云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林下经济产业,改善林分结构,降低茶树和橡胶树的比重,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是亚洲象群体增加的主要原因[5]。

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亚洲象的保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稳定了其种群的数量,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旧不能松懈,作为亚洲象活动监测人员和保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亚洲象的出现数据,总结相关规律,做好相关评测,为亚洲象群体的保护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兆录.管好中国亚洲象:国家公园抑或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区[J].金融博览,2021(09):23-25.

[2]吴兆录.从区域生态与经济可持续性谈亚洲象保护特区建设[J].科学新闻,2021,23(04):20-23.

[3]关磊,王云,陈兵,王冀,徐景江,郑宏民,赵琨.思小高速公路野象谷段路域亚洲象活动规律[J].交通运输研究,2020,6(04):52-59.

[4]权建忠,李永杰,陈立标,安春林,刘利斌,孟军朝.浅议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监测中应用[J].农家参谋,2020(03):185.

[5]刘睿洋.基于动物活动的公路野生动物通道设置及其效果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29):189-190.

[6]沈庆仲,王斌,保明伟,肖宇,岩罕陆.保护区三岔河区域亚洲象旱季活动监测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1,41(4):111-114.

[7]王斌,李世宗,杨南,陶庆,肖宇,沈庆仲.自然保护区旅游活动对亚洲象影响的研究[J].科学与生活,2022,23(15):34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