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创设在七年级英语“ 叙事性” 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杨培娥

河曲县第二中学校 03650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开展英语“叙事性”写作教学可依托多样情境设计活动内容,但需关注情境的适宜性与七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保达成写作教学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当前七年级英语“叙事性”写作教学中,常存在学生写作兴趣不足、内容缺乏真实感等难题,情境创设的应用价值由此凸显。在此情况下,深入探究情境创设在七年级英语“叙事性”写作中的实际应用,摸索构建符合新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学路径,已成为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课题。

一、感官激活型情境,丰富叙事细节表达

感官激活型情境针对七年级学生叙事性写作缺乏具体感知体验、内容呈“流水账”式事件陈述的问题,核心是通过多维度刺激学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帮助建立“场景感知—语言转化”链接。钱锺书先生曾精准阐释感官融合的写作价值:“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这正是感官激活型情境的设计依据教学设计中可借助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多媒体图像、音频,或引入实物道具供学生触摸观察,促使学生主动捕捉场景具体元素。

在实际教学中,可围绕“校园角落”这一写作主题开展活动。课前收集校园不同角落的图像,包括清晨教学楼旁的灌木丛、午后操场边的香樟树、傍晚食堂附近的小径,搭配相应环境音,如灌木丛中鸟鸣、香樟树叶摩擦声、食堂飘出的饭菜香气录音。课堂上先播放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闭眼聆听、睁眼观察,随后分发不同质感的道具,如叶脉清晰的树叶、粗糙的石板碎片、柔软的花瓣。引导学生触摸道具时专注感受,再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分享自己捕捉到的感官信息。之后布置短篇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体验描述校园角落。

二、任务驱动型情境,明确叙事逻辑框架

任务驱动型情境针对七年级学生叙事性写作中逻辑混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梳理不清,关键情节缺失或顺序颠倒。叶圣陶先生指出:“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艰难的事儿……只要想清楚然后写,就能写好”,其核心是通过设置具体可操作的写作任务,为学生搭建清晰的叙事逻辑框架。设计时需围绕叙事性写作的核心要素,将写作目标拆解为系列子任务,引导学生在写作前梳理逻辑,明确叙事主线与重点,避免内容零散[1]。

教学中可结合“难忘的一次活动”写作任务设计系列子任务。首先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下活动的核心主题,再列出事件发展的 3 个关键时间点,每个时间点旁标注该阶段的主要场景与人物行为。完成后,教师收集学生的草稿,针对时间点模糊或行为描述笼统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只写“活动开始”“活动中间”“活动结束”,教师会引导其细化为“活动前准备道具时”“活动中小组合作完成挑战时”“活动后领取奖品时”。接着布置第二个子任务,让学生针对每个关键时间点,用简短文字说明该环节的发展过程,包括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式。

三、情感共鸣型情境,深化叙事情感内涵

情感共鸣型情境针对七年级学生叙事性写作仅注重“讲清楚事件”、忽略情感融入导致文章缺乏感染力的问题,核心是链接学生生活经验与情感记忆,唤醒其内心真实感受,推动情感与叙事内容深度融合。教学中可围绕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通过组织小组分享、情感话题讨论或播放具有情感张力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回忆事件中的情绪变化[2]。

实际教学可围绕“亲情互动”主题展开。课堂伊始,播放一段展现日常亲情片段的短视频,内容涵盖家人陪伴学习、生病时照顾、共同庆祝小事等场景,视频中无对话,仅通过画面与背景音乐传递情感。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分享,鼓励大家回忆自己与家人相处中类似的片段,以及当时的情绪感受。分享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情绪的变化,比如“当家人为你做这件事时,你一开始的感受是什么,后来有没有变化”。让学生尝试写下这个亲情片段,要求不直接使用“开心”“感动”等情感词汇,而是通过描述具体行为与场景传递情绪。

结语

情境创设为解决七年级英语叙事性写作教学中的痛点提供了有效路径。感官激活型情境从“细节”入手,丰富学生的表达素材;任务驱动型情境从“逻辑”出发,搭建学生的写作框架;情感共鸣型情境从“情感”切入,深化学生的表达内涵。三者相互补充,共同助力学生突破“内容单薄、逻辑松散、情感缺失”的写作困境,实现从“会写”到“写好”的转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英语叙事性写作从“枯燥的任务”变为“主动的表达”。

参考文献

[1] 黄艳华 . 任务驱动教学法于七年级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运用[J]. 校园英语 ,2024,(51):69-71.

[2] 朱晓菲 .“1+N 拓展策略”在七年级英语写作复习课中的实践与应用 [J]. 英语教师 ,2023,23(18):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