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戏促学,以演育人”

作者

陈帅

贵州民族大学 550025

歌剧作为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与舞台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样式,在当代高等艺术教育中不仅是表演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产学研一体化探索的核心领域。“以戏促学,以演育人”的理念强调通过剧目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舞台演出与教学训练紧密结合,在艺术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互相推动的格局,不仅契合艺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为歌剧表演学科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与路径支撑。

一、理念基础与教育价值

“以戏促学”意味着以具体剧目为核心载体,推动学生在真实艺术情境中锤炼技艺。传统课堂训练多以片段练习为主,难以全面呈现歌剧演出所需的多维能力,而剧目排演则能够在声乐、表演、舞台调度与合唱等环节中实现全流程训练。学生在完整剧目的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声乐技巧,还需理解角色心理与戏剧情境,从而形成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以演育人”的价值在于借助舞台表演强化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演出中需面对观众,承担艺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任务。通过这种实践,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舞台责任意识以及审美判断力,使人才培养与文化使命结合得更为紧密。

二、平台构建的路径与机制

平台的构建需要以歌剧表演的综合特性为起点,既要回应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要契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课程设计、校企协同与科研导向在这一过程中互为依托,使教学内容能够延伸至舞台实践,学生在真实的演出语境中锻炼技能,教师在科研成果与教学反馈之间建立循环,行业在人才补充与创新探索中得到支持,从而形成兼具教育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实践机制。

(一)课程体系的融合设计

歌剧表演的课程体系需将课堂教学与剧目排演相互贯通。声乐课、表演课与舞蹈课不再是割裂的板块,而应以具体剧目为核心进行融合。例如在排演《茶花女》时,声乐课的训练应围绕咏叹调与重唱展开,表演课则结合人物塑造进行动作与台词训练,舞蹈课承担舞台调度与肢体协调的补充。通过跨课程整合,学生的学习内容直接与排演实践衔接,提升学习的整体性。

(二)校企合作与行业链接

平台建设需要高校与剧院、艺术节形成长期合作机制。学生参与专业剧院的联合制作,不仅能够接触真实演出环境,还能与职业演员、指挥和导演合作,从中汲取经验。例如部分高校已与国家大剧院、地方歌剧院建立合作,学生在校内完成初步排演后,可进入剧院进行舞台合成与演出。这样的合作机制实现了教育环节与行业需求的直接对接。

(三)科研导向与教学反馈

平台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将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教师在排演过程中开展表演研究、声乐教学法研究与舞台美学研究,并通过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例如对不同演唱流派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学术积累,也能在课堂中直接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与教学方案,形成可持续的教学反馈机制。

三、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在歌剧表演艺术的产学研一体化探索中,实践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与行业衔接的深度与广度。不同院校和剧院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与区域文化背景,形成了多样化的实践形态,其中校内歌剧工作坊、校企联合制作以及跨学科综合实验是较为典型的路径。这些模式不仅在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更在剧目排演、舞台呈现和艺术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校内歌剧工作坊

歌剧工作坊作为高校歌剧教学的重要延伸,强调以小剧场或实验剧场为依托,通过排演经典片段或中小型歌剧,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舞台训练。如歌剧《康定情歌》是上音近年来的重点原创剧目之一,自问世以来在上海、杭州、成都演出十余场,常演常新、佳绩不断。坚持“重视基础、严格教学、精于实践、善于总结”的优良传统,其中,实践课程是重要一环,用传帮带的方式在重要舞台进行艺术实践、艺术研究,有利于青年音乐人才将理论转化成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中央音乐学院在其歌剧中心也长期设立工作坊,曾经排演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茶花女》等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进入角色训练与舞台实践环节,导师在演唱、肢体动作与舞台调度上进行全程指导。在资源配置上不依赖大型舞美,在低成本下保持高频率的演出实践,并且通过面向校内外观众开放,让学生在真实的舞台语境中积累经验,教师也能结合观演反馈完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育与公共文化功能的双重价值。

(二)校企联合制作的实训平台

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歌剧院自2010 年以来保持长期合作,推出《奥赛罗》《艺术家生涯》《卡门》等大型歌剧制作,教师团队承担声乐指导与角色分配,剧院则提供舞台调度、舞美设计与演出场地。学生在合唱、次要角色甚至主要角色中承担角色,与专业演员同台排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舞台合成的复杂流程,从排练、走台到公演的完整链条,演出结束后还参与剧院的复盘讨论。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舞台掌控力和艺术表现力,也为剧院提供了新鲜的后备力量。

(三)跨学科综合实验

歌剧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其教学与实践必须跨越音乐表演本身,涵盖舞台美术、服装造型、灯光音响与导演学等多个专业。中国音乐学院在 2021 年的歌剧《西施》排演中,组织音乐学院、舞台美术系与舞蹈学院的师生联合参与,音乐系学生担任主要声乐角色,舞美系学生负责舞台布景与服装设计,舞蹈学院则在群舞场景中承担动作编排,使学生在排演中充分体会到歌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整体性,理解到舞台布景与灯光调度对表演效果的决定性作用,能够让学生提前熟悉舞台合作的复杂性。

(四)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歌剧表演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既需要精湛的演唱技巧,也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具备人物塑造与整体调度的能力。目前的教学评价普遍强调声乐技巧与咏叹调的演唱质量,对舞台表现力、角色塑造深度和团队合唱的协调性关注不足,导致学生更注重个人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歌剧表演的整体性、协作性、舞台感知及肢体语言运用、与乐队的合拍程度等环节未能进入系统的考核标准,使人才培养难以与职业舞台的要求相匹配。

针对以上问题,平台的完善应从硬件建设、合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展开,学校应建设专属的歌剧排练与演出空间,配备专业灯光、舞美与音响设备,为教学与排演提供稳定的条件。在合作机制上,应推动校企合作由项目制向战略性转型,建立长期联合培养计划,让学生在多个剧目与不同角色中得到持续锻炼,在保持声乐技巧严格标准的同时,将舞台表现力、人物塑造和艺术创造力纳入核心指标,形成多维度的考核模式。

结语

“以戏促学,以演育人”理念下的歌剧表演艺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也是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深度联结的路径。通过课程融合、校企合作与科研反馈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学与舞台实践的互为支撑,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成长环境,为中国歌剧事业的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盛雯. 中国歌剧表演史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3

[2] 张继红 . 歌剧理论与表演实践研究 [J] 歌剧 2015(01):17.

[3] 王莹莹. 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歌剧实践与教学研究[D] 吉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