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管理在防汛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汤鹏

242500

引言

防汛是指利用各种有效举措预防、减轻、应对洪涝灾害的重要行动。在防汛工作中,正确认识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对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影响,对建设更具可持续性和复原力的水利工程设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框架,分析了水库调度、堤防建设和排涝设施管理等关键领域的技术与管理策略,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提高防汛工作的整体效能。通过对当前防汛管理模式的回顾与分析,本文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以期为未来防汛管理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防汛工作基本要求

防汛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涉及防洪、排涝、堤防管理等多个环节。其基本要求体现在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首先,防汛工作必须依据科学的防洪标准和洪水预报数据进行决策,确保防汛措施的实施具有充分的理论支持。其次,防汛工作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水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汛方案,明确防汛重点和防控措施,以应对不同水文气象条件下的可能风险。具体包括对水库、堤坝、排涝设施等关键水利工程的精确调度与科学管理,以实现最优防洪效果。第三,防汛工作要坚持系统性原则,通过协调不同部门、各类水利设施和防汛力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运用。防汛工作还要求做到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应急响应体系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捷性和及时性,确保在汛期内迅速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尽可能减少灾害的损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信息共享与协调机制,确保各类资源和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集成与调配。同时,防汛工作的组织保障需要涵盖人员、物资、设备等多方面的支撑,建立健全的防汛指挥体系,确保在防汛期间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指挥与决策。此外,防汛工作还要求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特别是在汛期前对堤防、水库等设施的状态进行评估,提前采取加固措施,确保防汛设施处于最佳状态。最后,防汛工作还应关注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应急能力,形成全民参与防汛的良好氛围[1]。

二、水利工程管理在防汛中的应用

(一)水库调度与防洪蓄水管理

水库调度与防洪蓄水管理是防汛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水库水位调控,达到防洪、蓄水、供水等多重功能的平衡。水库调度应根据水文气象预测、流域内降水量及来水量等数据,结合水库的蓄水能力、泄洪能力以及下游防洪需求,制定相应的调度方案。调度方案的关键在于精准的实时数据监测与水库运行状态分析,通过水库管理系统对水位、流量、泄洪量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确保水库在汛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防洪功能。在防洪蓄水管理中,首先要确保水库在雨季前具备足够的防洪蓄水容量,以应对可能的洪水流量。同时,要加强水库的超标洪水调度能力,确保水库在极端气象条件下能够进行有效调度,不发生溢洪或溃坝事故。其次,水库的泄洪与蓄水要与下游河道、堤防的承载能力匹配,通过流量控制和泄洪调度,有效减缓下游水位上升速度,降低洪水对下游区域的威胁。水库调度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人工监控与数据分析,还应加强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时优化调度方案,通过自动化调度系统增强水库管理的精准性与灵活性。最后,水库调度的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生态保护的需求,确保在防汛的同时,避免水库调度带来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水质污染、鱼类栖息地破坏等问题[2]。

(二)堤防工程的管理与维护

堤防工程作为防汛工作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管理与维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防洪效果的优劣。堤防工程的管理应基于科学的防洪标准和水文气象数据,通过定期的检查、评估与修缮,确保堤防结构的稳固性与安全性。首先,堤防的管理要根据河流流量、洪水频率、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堤防建设与改造方案,做到防洪标准的精准匹配。堤防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耐久性和抗冲刷能力,采用合适的材料与施工工艺,确保堤防在高水位或极端气候条件下能够承受强大的水压与冲击力。堤防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定期检测与应急修复,重点检查堤防的基础、坝体、加固设施等重要部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堤防的维护应依靠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如地质雷达探测、无人机巡检、传感器监测等手段,对堤防的沉降、变形、裂缝等异常现象进行实时跟踪,为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汛期前,堤防工程的检查要做到细致入微,尤其要对老旧堤防进行加固与修复,确保堤防结构的安全性。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化和降水模式的不确定性,堤防工程的管理还需要考虑长期的防洪适应性,合理预估未来的洪水风险,逐步提升堤防的防洪能力,确保堤防在不同汛情下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三)排涝设施的管理与优化

排涝设施在防汛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城市及低洼地区,排涝设施的高效运行对防止城市内涝至关重要。排涝设施的管理与优化应依托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技术,通过完善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体系,确保排涝功能的最大化。首先,排涝设施的管理应基于科学的水文水利数据,结合降雨强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的规模与分布。城市地区排涝设施应包括雨水管网、泵站、调蓄池等多种形式,确保在极端降雨情况下,能够快速排除积水,防止水涝灾害的发生。排涝设施的优化不仅仅依赖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应加强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排水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与调度。在汛期内,排涝设施的调度管理应与气象预警、排涝水位等信息紧密结合,合理调整泵站开闭、调蓄池的水位等参数,以实现全域防涝的目标。其次,排涝设施的维护应做到定期检查与预防性维修,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对排涝设施的关键部件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隐患,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排涝效率低下。此外,还应逐步提升排涝设施的应急处理能力与适应性,确保在强降雨天气下,能够快速排水,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2]。

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在防汛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不仅能够提升防汛能力,还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有效减少灾害损失。本文分析了水库调度、堤防管理及排涝设施优化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强调了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前景和在防汛中的关键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水利工程管理将进一步优化,为应对复杂多变的防汛挑战提供更加科学与高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俊霞 , 胡慧军 . 堤防工程防汛抢险技术探讨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23):133-135.

[2] 牛凯 . 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研究 [J]. 农家参谋 ,2024,(29):75-76+80 .

[3] 吴 莹 莹 . 农 田 水 利 防 汛 抗 旱 管 理 对 策 [J]. 农 业 机械 ,2024,(1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