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讲好“ 中国式现代化” 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
刘和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为其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当前,高校思政课在讲授“中国式现代化”时,一定程度上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的“概念化灌输”问题,导致其丰富的实践叙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断层”,削弱了育人实效。本研究聚焦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叙事策略,旨在回应如何将这一宏大理论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易于共鸣的叙事实践这一核心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讲好“ 中国式现代化” 故事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现代化视为生产力推动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现代化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但其固有矛盾决定了它终将被社会主义现代化取代。这一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到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特点出发”的实践探索,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均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本土化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例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既继承马克思主义“消灭剥削”的思想,又融合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态掠夺的批判,又彰显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智慧。思政课通过故事化叙事,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实践,如用“塞罕坝三代人造林”诠释生态现代化,用“华为芯片研发”阐释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
(三)叙事载体与理论具象化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而故事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关键介质。通过“小切口”展现“大时代”,如以十八洞村脱贫故事解析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以嫦娥探月工程案例说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既能揭示理论内涵,又能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
二、高校思政课讲好“ 中国式现代化” 故事的时代价值
(一)廓清青年认知迷雾的现实需求
当代青年身处“两个大局”交织的时代,既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也面临西方现代化范式的话语冲击。思政课需通过真实故事破解认知偏差:例如,“千万工程”从浙江余村生态转型到全国乡村振兴的案例,能让学生理解“生态优先”是具体行动而非口号;“中老铁路”的建设故事则生动诠释“和平发展”的全球意义。这些故事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可感知的生活逻辑,强化“四个自信”。
(二)突破传统教学局限的实践路径
故事化叙事能克服思政课“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故事,不仅展现“物质与精神协调”的现代化内涵,更以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精神觉醒;通过“学生主讲”“情景辩论”等形式,推动青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实现“听者”向“讲者”的转变。技术赋能进一步提升了叙事的沉浸感,使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三)培养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力量。思政课通过讲述青年榜样故事,构建“叙事—认知—行动”的转化机制:脱贫攻坚中“第一书记”的基层实践,让学生看到“人民至上”的初心;“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的历程,则激发学生投身科技强国的使命感。这种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正是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
三、高校思政课讲好“ 中国式现代化” 故事的实践路径
(一)内容建构:以核心要义为锚点,实现理论的具体化与故事化
内容建构是叙事的基础,需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选取具有时代性、代表性的实践案例,将理论逻辑转化为可感知的叙事逻辑。针对“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以脱贫攻坚中 10 万个贫困村变迁为背景,选取湖南十八洞村从“穷窝窝”到“旅游村”的蝶变,直观呈现超大规模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的实践伟力;针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聚焦浙江“千万工程”中的下姜村,通过“党建 + 合作社”模式实现集体收入从不足 2 万元到超 600 万元的跨越,阐明“共建共享”而非“平均主义”的本质;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结合山东曲阜“尼山圣境”依托儒家文化发展文旅产业的实践,展现“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协同;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青海三江源牧民转型生态管护员、水质提升至Ⅱ类的案例,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针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通过中老铁路助力老挝从“陆锁国”变“陆联国”的故事,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惠及世界的和平属性。这些案例既紧扣理论核心,又贴近学生认知,有效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二)话语转换:以青年语境为桥梁,实现传播的亲和性与有效性
话语转换是破解“理论疏离感”的关键,需推动教学语言从“学术表述”向“青年话语”转型。一方面,贴近生活经验,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转化为青年熟悉的意象——用“田埂上的科研”(袁隆平蹲田埂研究杂交水稻)诠释自立自强,用“手机里的 5G”说明技术创新回应人民需求,用“地里的马铃薯”(甘肃定西产业脱贫)演绎内生式发展,消解理论的距离感;另一方面,贴近网络表达,善用短视频、漫画、热词等青年流行载体,将“共同富裕”类比为“全民通关副本”,把“生态文明”比作“绿色升级打怪”,以鲜活形式增强叙事吸引力,让思政课真正“接地气、有温度”。
(三)场景营造:以多维体验为引擎,实现教学的情境性与参与性
场景营造旨在打破课堂边界,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转向“主动悟”。其一,拓展实地研学场景,组织学生赴深圳蛇口感受改革开放“开山炮”的历史回响,在前海自贸区触摸数字经济的创新脉动,通过“过去—现在”对比深化对现代化演进逻辑的理解;其二,创新虚拟仿真场景,运用 VR 技术还原小岗村“大包干”签字现场、火神山医院建设奇迹,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人民是现代化主体”的深刻内涵;其三,激活学生主体创作场景,鼓励组建“我身边的中国式现代化”调研小组,深入社区、乡村、企业记录电商助农、老年食堂等鲜活故事,通过微视频、漫画等形式传播创作成果,在“讲故事”过程中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动自觉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吕丹红 , 祖金玉 .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路径探索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9):104-110.
[2] 黄兰珍 .“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J]. 教育参考 ,2023(5):88-94+112.
[3] 刘力波 , 张子鉴 .“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审思与实践探索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5):137-143.
[4] 毛卓尔 . 将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 [N]. 人民日报 ,2024-07-18.
作者信息:刘和超(1989—),男,河南信阳人,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学管理科科长,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干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