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工教育“ 三全育人” 管理模式的实践与优化

作者

李超

西安建筑工程技师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8

引言

当下,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要阶段,对于具备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之需求愈发急切。部分技工院校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育人主体单一、育人环节断裂等状况,这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了制约。“三全育人”管理模式着重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覆盖,为解决技工教育中育人的难题给出了可行方法。基于此,本文针对技工教育“三全育人”管理模式的实践状况展开深度剖析,查找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欠缺之处,进而探寻优化途径,期望以此促进技工教育育人模式的革新,为社会输送数量更多优质技能人才。

一、技工教育“ 三全育人” 管理模式的实践现状

(一)实践中的积极成效

在推行“三全育人”管理模式的进程中,部分技工院校已收获了一些积极成果。在全员育人方面,诸多院校构建起了由“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共同组成的协同育人团队,企业导师借助参与课程教学、技能实训指导等环节,将行业的前沿技术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到教学进程中,从而使学生的技能培养能够更加契合岗位的实际情况;在全过程育人方面,某些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在学生入学阶段就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教育活动,助力学生清晰地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在实训阶段着重强化过程性考核,及时察觉并处理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业阶段,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举办招聘会,为学生提供精确的就业服务;在全面育人的范畴内,一些院校对学校内外的各类资源予以整合,打造出技能竞赛基地、职业素养培训中心等平台,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三全育人”管理模式在技工教育实践中收获了些许效果,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育人主体的协同程度不够,部分院校虽清晰地规定了多方育人主体的职责,但是在实际开展操作时,各个主体之间缺少高效的沟通机制以及协同配合,这使育人工作产生了脱节,对教学效果造成了影响。其次,全过程育人存在有待加强的部分,某些院校在学生实训的后期阶段以及就业指导环节,育人力度不充足,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职业素养的培育关注得不够到位,就业指导大多仅停留在政策讲解层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引导。最后,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各类育人资源的整合存在不充分的状况,部分技工院校未做到充分地调动起家庭以及社会资源,让其参与到育人工作当中,家庭在学生职业教育中本应发挥的引导作用并未有效地展现,社会层面如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资源,也未和学校达成有效联动,这一系列情况造成了育人资源相对单一,难以实现满足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需求的目标。

二、技工教育“ 三全育人” 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育人主体协同机制

为应对育人主体协同方面存在的不足状况,技工院校需要构建并完善育人主体协同机制。其一,确切明晰各个育人主体的特定职责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拟订详尽的协同育人工作规则,例如对企业导师参与教学的课时占比作出规定、明确管理人员在学生管理期间所承担的育人职责等,以此防止因职责界定不清晰而引发的工作互相推诿现象;其二,搭建常态化的沟通平台,借助定期举办协同育人工作会议、创建线上沟通群组等途径,推动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管理人员等不同主体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工作的协同配合,及时化解育人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最终,构建协同育人的考核制度,将各个主体开展育人工作取得的成效纳入考核系统之中,借助考核激励的方式,充分调动各个主体投身于育人工作的主动性,以此保障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切实、有效地运转。

(二)强化全过程育人薄弱环节

鉴于全过程育人里的薄弱之处,技工院校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办法来对其予以强化。在学生实训的后期阶段,学校能够和企业携手制定细致的实训考核准则,不但留意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状况,而且把职业素养、工作态度等也归入考核范畴,与此同时,安排专门人员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迅速纠正学生在工作习惯以及职业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在就业指导这一环节,院校应当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搭建工作,邀约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行业专家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给予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有个性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学生就业跟踪机制,在学生毕业之后定时进行回访,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形,为后续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化提供凭据,达成育人工作的闭环式管理。

(三)加强全方位育人资源整合

为更充分地施展全方位育人的功效,技工院校需强化各类育人资源的整合。在家庭资源运用方面,学校可借助家长会、线上交流平台等途径,向家长广泛普及技工教育的理念以及学生培养的目标,指引家长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激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学习监督过程中,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的合力。在社会资源的整合方面,院校应积极主动地和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公益组织等构建合作关系,引入社会上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例如,邀请行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机构携手开展技能提升的培训,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以此丰富育人的内容以及形式。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技工教育取得的成果以及优秀学生案例,营造出社会关注、支持技工教育的优良氛围,为全方位育人打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四、结论

本文针对技工教育“三全育人”管理模式的实践状况与改进优化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探究,经分析可知,一些技工院校在落实此模式的过程中,收获了育人主体协同合作、育人环节健全完备等方面的积极成果,然而,依旧存在育人主体之间协同配合不够到位、育人过程在全程把控上较为薄弱、育人资源整合得不够充分等一系列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育人主体协同运作机制、强化全过程育人当中的薄弱之处、加大全方位育人资源整合力度等优化举措。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技工院校需要更进一步地落实并优化相关措施,持续不断地对“三全育人”管理模式加以完善,推动技工教育在育人方面的质量实现持续性的提升,从而为我国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目标以及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态势,培育出数量更多、具备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海花 , 李敏 . “ 三全育人” 视域下技工院校学生公寓育人建设的价值指向与优化路径 [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05):53-56.

[2] 黄国正 , 孙传 . “三全育人”视域下“智慧精工”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 [J]. 职业 ,2023,(21):63-65.

[3] 陈秀珍 . 三全育人视角下技工院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J].文教资料 ,2022,(24):58-60.

作者简介:李超(1978.03-),汉族,陕西咸阳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