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向反馈视角下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的协同机制构建与应用

作者

常伟东

622201199406201810

引言

教学评价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作为其中两大关键模块,分别从“学生视角”反馈教学效果、从“教师视角”评估学习成效。然而当前实践中,二者多呈“单向并行”状态:学生评教常局限于期末一次性打分,结果仅作为教师考核依据,未有效反哺学生学习改进;教师评学多聚焦成绩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反馈意见的系统回应,导致评价信息割裂、协同性不足,难以形成“教- 学- 评”联动的良性循环。

一、双向反馈视角下协同机制的三维构建框架

基于双向反馈的核心逻辑,结合教学评价的实践流程,本文构建“目标协同- 流程闭环- 保障支撑”的三维协同机制,具体框架如下:

(一)第一维度:目标协同——明确“教 - 学- 评”统一目标

目标协同是协同机制的基础,需打破“评教评学各自为战”的局面,确立“提升教与学匹配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统一目标,并细化为三个子目标:

教学适配目标:通过学生评教反馈教师教学内容、方法、节奏与学生需求的匹配情况,通过教师评学反馈学生学习能力、态度与教学要求的适配情况,共同定位“教”与“学”的错位点。

改进导向目标:明确评教结果不仅用于教师考核,更作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案的依据;评学结果不仅用于学生成绩评定,更作为学生优化学习策略的参考,突出“评价即改进”的导向。

质量闭环目标:将评教与评学结果联动,关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目标、毕业要求,确保评价结果能反哺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学习指导,形成“评价- 改进- 质量提升”的目标闭环。

(二)第二维度:流程闭环——搭建“双向反馈 - 联动改进”流程

流程闭环是协同机制的核心,需依托“评价实施 - 结果互通 - 联动改进- 效果验证”四个环节,实现评教与评学的双向流动:

1. 评价实施:同步化、多元化开展:打破“期末一次性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 + 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例如,每学期开展 2 次过程性评价(期中 1 次、期末前 1 次),学生评教围绕“教学内容适配性、方法有效性”等维度打分并填写开放意见,教师评学围绕“学习进度、方法短板、需求倾向”等维度形成书面反馈,确保评价信息及时、具体。

2. 结果互通:建立双向传递渠道:由教务部门牵头,在评价结束后 1 周内,将学生评教的“共性问题”(如教学节奏过快)与“个性化建议”(如增加案例讲解)反馈给对应教师;同时,教师将学生评学的“学习短板分析”(如理论应用能力不足)与“改进建议”(如加强课后练习)反馈给学生个人及班级。

3. 联动改进:制定教与学的改进方案:教师结合评教结果调整教学方案,如针对“节奏过快”减少单次授课内容、增加互动环节;学生结合评学结果优化学习计划,如针对“理论应用弱”主动参与案例讨论、完成课后实践任务。改进方案需提交教务部门备案,确保落地。

4. 效果验证:通过下次评价检验改进成效:将下次过程性评价的结果与本次对比,检验教师教学改进是否解决了前期问题(如学生对“教学节奏”的评分是否提升)、学生学习改进是否弥补了短板(如教师对“理论应用能力”的评价是否提高),形成“评价- 改进- 验证”的流程闭环。

(三)第三维度:保障支撑——完善协同机制的实施条件

保障支撑是协同机制落地的关键,需从组织、制度、技术三方面构建支撑体系:

组织保障:成立由教务部门、院系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协同评价工作组”,负责机制的统筹协调、流程监督与问题解决,避免单一部门推进导致的协同不足。制度保障:制定《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协同实施办法》,明确评价的周期、维度、结果应用规则(如评教结果与教师绩效挂钩、评学结果与学生评优关联),同时建立“异议处理机制”,允许教师、学生对评价结果提出申诉并重新核查,确保评价公平。技术保障:搭建“教学评价协同平台”,整合评教、评学功能,实现评价在线发起、结果自动统计与双向推送;同时建立评价数据库,存储历年评教评学数据,为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提升协同效率。

二、协同机制的实践应用策略

(一)分阶段推进:从试点到全面推广

考虑到机制落地的适应性,建议分三阶段推进:

1. 试点阶段(1-2 学期):选择 2-3 个院系的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作为试点,按协同机制开展评价,收集教师、学生的反馈意见,优化流程细节(如调整评价维度、缩短结果传递时间)。

2. 推广阶段(3-4 学期):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将机制推广至全校专业课,同时开展教师、学生培训(如讲解协同机制的意义、平台操作方法),解决推广中的共性问题。

3. 成熟阶段(5 学期及以后):将协同机制纳入高校常规教学评价体系,定期(每年 1 次)评估机制运行效果,结合教育政策变化(如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目标与流程,实现机制的动态优化。

(二)突出主体参与: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协同机制的成效依赖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参与,需通过两方面提升积极性:

对教师:强调评教结果的“改进价值”,如将教师基于评教结果的教学改进成效纳入考核加分项,避免仅以评教分数定优劣;同时组织“教学改进经验分享会”,邀请试点教师分享协同机制下的教学优化案例,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明确评学结果的“学习指导价值”,如教师根据评学反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同时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宣传评教的作用(如评教提出的“增加实践环节”已落地),让学生感受到评教的实际意义,提升参与主动性。

(三)强化结果应用:避免“评价与改进脱节”

结果应用是协同机制的核心价值所在,需建立“三层应用体系”:

个体层面:教师将评教结果用于调整个人教学方案,学生将评学结果用于优化个人学习策略,实现“一人一策”的改进。课程层面:院系根据课程的评教评学数据,优化课程大纲(如调整教学内容比重)、完善教学资源(如补充案例库),提升课程质量。学校层面:教务部门汇总全校评教评学数据,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某类课程普遍存在“实践环节不足”),作为制定学校教学改革政策(如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依据。

结语: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的协同是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必然要求。本文构建的“目标协同 - 流程闭环 - 保障支撑”三维机制,通过双向反馈打破了评价信息的割裂状态,将“教”与“学”的改进紧密联动,为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

参考文献

[1] 徐静姝 , 赵晓宇 . 高校教与学评价结果的实证研究 [J].高 教 学 刊 ,2019,(06):185-187.DOI:10.19980/j.cn23-1593/g4.2019.06.061.

[2] 刘丽静 . 从博弈论视角看高职院校评教与评学体系改革 [J]. 考试周刊 ,2017,(92):57.DOI:CNKI:SUN:KDZK.0.2017-9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