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模型制作在生物微观结构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陈德蕾

江苏省吴县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151

摘要:在高中生物微观结构教学中,抽象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生物大分子空间构象等内容常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模型制作作为具象化教学手段,通过将微观知识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实体或思维载体,有效突破认知壁垒。本文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模型制作在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及素养提升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创新路径,为高中生物微观结构教学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模型制作;生物微观结构教学;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人教版教材

一、高中生物微观结构教学的核心困境与模型制作的适切性

(一)教学困境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微观结构知识集中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如细胞器亚显微结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如DNA双螺旋结构、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这类内容具有三大特征:①空间维度抽象(亚显微结构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学生缺乏直观经验);②动态过程复杂(如分泌蛋白合成的细胞器协作、DNA复制的分子机制);③功能与结构关联度高(结构特点直接决定生物学功能)。传统教学依赖图片、动画演示,学生仍难以建立“结构—功能”的深层联系,导致概念理解碎片化、应用迁移能力薄弱。

(二)模型制作的教学价值契合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型制作作为具身认知活动,通过“操作—观察—反思—建构”循环促进认知内化,其三重教学价值契合微观结构学习需求:一是认知具象化,将核糖体、线粒体等纳米/微米级结构转化为厘米级物理模型(如黏土细胞器模型),助学生建立空间尺度概念;二是思维外显化,借概念模型(如细胞器协作流程图)或数学模型(如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曲线)呈现学生对动态过程的理解偏差;三是实践探究化,融合“假设—修正—验证”的科学思维,如DNA模型制作中引导学生发现碱基配对与模型稳定性的关系,渗透探究素养。

二、模型制作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

(一)物理模型:从静态结构到动态关联的立体建构

在细胞器结构教学案例中,学生通过橡皮泥、泡沫板制作标注线粒体、内质网的动物细胞亚显微模型,呈现膜结构空间关系,并以颜色卡片模拟分泌蛋白合成运输过程,演示核糖体合成、囊泡运输及线粒体供能节点,结合“线粒体分布原因”“内质网膜连接意义”讨论强化结构功能观,实测该组学生“细胞器功能联系”类问题正确率达82%,较传统班提升17%且结构细节描述更精准。

在生物膜系统概念建模中,采用“层级建模—动态补充”策略:构建包含膜分类(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成分(特有成分与共性)、功能(如核孔物质运输)的三级概念图,并在“细胞癌变”“光合作用”学习中补充膜糖蛋白减少、类囊体色素分布等模块,形成“结构分类—成分比较—功能关联”框架,高效整合细胞膜流动性、细胞器膜特化等跨章节知识,实现碎片化内容的逻辑网络化整合。

(三)创新模型:融合现代技术的精准化与个性化实践

针对DNA双螺旋、血红蛋白空间结构等高精度微观模型,可借助3D设计软件(如Tinkercad)课前生成标准化模型,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拆解、组装操作,直观观察碱基氢键连接方式与螺旋直径的关系,突破传统手工模型在分子结构精度上的局限;此外,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仿真模型,如模拟“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学生可通过手柄操作“抓取”染色体,动态观察着丝粒分裂、纺锤丝牵引等瞬时过程,有效解决传统物理模型难以呈现微观动态变化的时空限制问题,实现模型制作从手工操作到技术赋能的精准化、个性化升级。

三、模型制作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实施建议

(一)构建“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框架

模型制作需以明确目标为导向,如设定“制作体现酶催化专一性的空间结构模型”等具体任务,避免操作与知识脱节;通过提供《模型评价表》,从科学性(结构比例)、创新性(材料选用)、逻辑性(功能解释)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形成过程性反馈机制;注重成果转化,将优秀模型作为教具长期展示或制作成微课资源,强化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与知识迁移能力。

(二)深化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的双重赋能

教学中可结合现实议题拓展模型制作的教育价值,例如在“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制作中,引入新冠病毒包膜结构(脂质膜与刺突蛋白),引导学生分析“脂溶性药物穿透机制”“病毒膜蛋白与疫苗研发关联”等问题,使微观结构知识从课本概念转化为解释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在强化科学思维(结构与功能关联分析)的同时,提升学生关注生命科学社会价值的责任意识。

(三)实施差异化建模策略促进梯度发展

针对学生认知差异分层设计建模任务:为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提供细胞器结构模板图、概念模型框架表等预设支架,降低建模难度,确保基础目标达成;对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跨尺度模型设计(如整合细胞结构与ATP合成酶分子机制),支持其从“依模制作”进阶到“自主创模”,实现“做中学”到“创中学”的能力跃升,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发展需求。

四、反思与展望

模型制作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手脑协同”打破微观结构的认知壁垒,使学生在具象化操作中建构抽象概念。未来可进一步探索:①模型制作与生物信息学的融合(如利用蛋白质数据库数据建模);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联合化学、信息技术学科制作分子结构动态模型);③建立区域性模型资源库,实现优质模型案例的共建共享。

实践证明,模型制作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工具,更是科学思维培养的载体。教师需立足教材微观结构内容,精心设计“模型建构—修正—应用”的完整教学链条,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生物学本质,发展核心素养,为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华彬,王松.依托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促进植物学课程教学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09):117-121.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09.010.

[2]王肖迪.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4.DOI:10.27733/d.cnki.gsxlg.2024.000001.

[3]李晓东,刘碧玉,金玲,等.生物微景科普作品制作——基于多课程融合的趣味性实验的探索[J].科技视界,2023,(01):43-45.

[4]吴莉君.聚焦创新思维的物理模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7):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