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宗才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266199
引言:协同育人的时代意义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实现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具体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切认识到:党建与思政教育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互为支撑的“同心圆”。本课题通过系统分析当前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结合全国各类高校的创新实践,探索构建科学有效、可复制推广的协同育人路径体系,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案。
一、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时代价值
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本质上是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的系统工程。从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协同育人的哲学基石。这一理论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多维性,要求通过系统化教育实践培养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人格修养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政治引领的必然要求:在多元文化思潮激荡的今天,青年学生价值观塑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协同育人通过强化党性锤炼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如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党建与思政工作全过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
二、现实困境: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
尽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当前高校实践仍面临多重困境,亟需系统破解。
(1)机制壁垒尚未完全打破
部分高校的党建与思政工作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存在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现象。党务部门聚焦党员发展和组织生活,学工系统侧重日常行为管理,思政教师负责理论教学,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重庆交通大学在 2023 年思政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构建“大思政大学工”工作格局,侧面印证了当前高校内部协同机制建设仍待加强的现实。尤其在考核评价方面,党务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量大、项目繁多、任务分散,难以量化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
(2)育人载体单一固化
传统协同育人模式过度依赖理论灌输和会议传达,实践性和互动性不足。部分高校的党组织活动局限于“三会一课”,思政教育停留在课堂讲授,未能有效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开发新颖载体。湖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调研显示,工科学生对“行走的思政课”参与度是传统课堂的 2.3 倍,反映了载体创新的紧迫性 10 同时,数字化赋能不足也是制约因素之一。尽管各校普遍建立了在线教育平台,但多数仅实现信息发布功能,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育人。
(3)成效转化不够显著
协同育人成效向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价值的转化通道尚未完全畅通。一方面,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成果难以量化评估,对学生成长的实际影响缺乏追踪研究;另一方面,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不足。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虽然开发了“党员讲党史”系列微视频25部,但如何将这些优质资源转化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仍面临挑战。此外,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认为思政教育是党务工作者和思政教师职责的“旁观者心态”依然存在,导致协同育人难以在专业教育中扎根。
三、实践路径:协同育人的创新探索
基于问题导向,结合全国各地高校的创新实践,构建“机制—载体—技术—评价”四维一体的协同育人路径体系。
(1) 健全协同机制,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体制机制创新是协同育人的基础保障,需从顶层设计入手打破管理壁垒。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协同工作平台,明确部门职责边界与衔接节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形成“党委宣传部牵头,学工、团委、教务、人事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合理岗位设置、人才配置、资金支持等资源配置作用,从不同方向、途径、多角度精准把控系统育人融合点,实现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学科教学同频共振。队伍融合机制:推行角色互嵌与能力复合的培养模式。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创新“ 1+1 双负责人”模式,每门专业课配备 1 名思政教师与 1 名专业课负责人,共同挖掘思政元素、设计教学活动,确保“门门课程有思政,人人能做思政,人人会做思政”例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党建与思政育人效果纳入年终述职、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干部选拔、绩效考核等重要指标,在实践育人中突出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特色教师和党员主导作用。重庆交通大学将协同育人成效作为辅导员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2) 创新育人载体,拓展实践化育人场景
载体创新是协同育人落地生根的关键所在,需打造立体化、浸润式的教育场景。“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党建与思政力量下沉到学生生活空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作用,创新构建“数据联通、分层分类、平台支撑”三维精准思政工作体系,推动“一站式”学生德信社区建设提质增效。通过打通公寓、心理、资助、后勤等10 余个业务系统数据壁垒,集成 20 类动态数据,构建“学生社区生活成长大数据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漫灌”到“滴灌”的转变。海南大学今朝书院推行“学校统筹—书院主导—学院协同—国际资源导入—学生主体参与”的协同模式,年均 200 余名学生参与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志愿服务,在国际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
红色资源转化工程: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育人载体。赣南师范大学构建“溯源—感悟—传承”的红色育人链条,在延安革命旧址开展“七个读懂”活动(读懂红色的岭、园、河、馆、山、路、洞),通过场景研学、专题课堂、深度访谈、实践体验四维联动模式,让思政教育从“观摩式”变为“沉浸式”。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原创舞台剧《大漠誓言》,在兵团巡演 20 余场,让各族师生在排演中深刻感悟兵团精神
(3)深化技术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为破解协同育人精准性不足问题提供了全新可能。数据驱动精准思政:构建学生成长数据库,实现个性化育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基于学生社区生活成长大数据平台,通过 AI 算法分析,对每个学生进行画像,自动识别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预警、违规违纪等特殊群体,生成“红黄橙”三色预警清单。2024 年,学校系统累计标记重点关注学生 300 余人,推送个性化帮扶建议 800 多条,实现思政教育对象识别准确率达 90% 以上。
智慧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生态。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善于依托和运用“互联网 +′ ”模式,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打破协同育人“藩篱”。通过强化“互联网 +; ”思想引领和智慧课堂,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 3。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微作品’大赛”,参与学生2000 余人,遴选优秀作品30 余部,并通过育人号、党支部网站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展示。
(4)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评价体系是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多维评价指标:构建涵盖过程与结果、量与质、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指标体系。重庆交通大学在 2023 年思政工作要点中强调“建体系、强机制、夯基础、提质效、重落实”,健全完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专项治理风险闭环管控机制。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将“六个强化”(强化党建引领、培根铸魂、宣传教育、文化润校、人文关怀、教学改革)作为评价协同育人成效的框架体系,全面衡量育人实效。
多元主体参与:引入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通过“码上就办”、“心灵有约预约系统”等平台收集学生反馈,系统自动匹配师资和场地,实现“点单式”思政服务。试点以来,社区思政活动参与率从 40% 提升至 91% ,学生社区生活满意度大幅提升。
长效追踪机制:建立毕业生发展数据库。四川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群对参与“红财启航,智行未来”活动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学生在职业稳定性、职业道德评价等方面表现显著优于未参与者2。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党支部对毕业生发展情况进行追踪,2020 年以来 38 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考取率达 28.78% ,21 名同学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验证了协同育人的长效价值。
结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动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只有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才能培养出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红专并进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该文章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编号:szy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