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蒋己兰 周若琳
湖南女子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情感态度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家校社协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现状分析
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项,而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不仅深刻影响着学生当下的学习成效,更会对其未来的能力发展、个人综合素养提升产生深远而持久的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家校社协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如下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焦虑与低动机并存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由于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作用,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不平衡。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中,教育的重点都放在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研究中,缺乏对我们教育对象的深入研究。例如现下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讲解,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导致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因,学生学习的内外动因也出现异常,“为升学而学”成为主要驱动力。这种外部动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学习,但一旦升学压力减轻,学习动力容易迅速减弱,仅有少数学生是出于对学习本身的热爱而主动学习,内部动机的严重匮乏将导致学生学习动力逐渐消磨。
(二)场域影响:协同缺失加剧情感危机
美国教育学者爱普斯坦 (Joyce L. Epstein)的重叠影响域理论中提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受到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社会机构的影响,这些主体共同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环境。[1] 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机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重叠的影响区域,在这些重叠区域中,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尤其体现在家庭与学校协同育人的缺失上,这对学生情感态度发展造成阻碍。
协同缺失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学校侧重于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遵循新课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素养目标,试图通过项目式学习、新知探究等活动培养深层情感态度。而家庭教育偏向功利主义,以“升学竞争力”为核心诉求,普遍将学生学习简化为“分数竞赛”,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这种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上感到迷茫,产生困惑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其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此外家校之间在教学方面的合作活动也十分匮乏,使得家长难以真正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无法直观感受孩子的学习状态和进步。家校沟通过度依赖微信群的“碎片化通告”,意义交流被数据交换所替代,家长只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即最终考试成绩,从而丧失了对学生情感状态的关注。
二、家校社协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的重要性
(一)个人发展需求
情感态度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价值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从基础生存到自我超越的递进式发展规律。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多场域资源整合,系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为个体全面发展构筑坚实阶梯。家庭关爱、教育方式等会影响学生性格和价值取向,如父母的诚信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同时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和鼓励,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使其勇敢面对未来挑战。学校则能通过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和师生互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知识和技能储备,通过升学指导、职业规划等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为进入社会做准备。社会以多元的文化、道德规范和社会现象,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视角下,深化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二)终身学习需要
情感态度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引擎,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维持可持续的驱动。家校社协同塑造的学习愉悦感可激活大脑奖赏回路,使学生学习从“外部任务”转化为内源性需求。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具有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者,其多巴胺分泌水平比被动学习者高 37% ,知识保持率提升 2.3 倍。同时能够塑造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文化同理心,使学生在多元情境中建立意义联结,这种深层认知投入是终身学习的关键特征。
三、家校社协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新路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这一模式也为学生课情感态度培养开辟了新路径。学生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吸收,更是情感塑造的过程。家庭奠定情感基调,学校提供专业引导,社会给予广阔实践平台,三方紧密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网络,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提供切实可行的有力支撑。
(一)家校社三方在学生情感态度培养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
“首先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渗透性、权威性、针对性与及时性、长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它不但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情况下存在,而且在无意识、潜移默化的情况下也会发挥作用,其内容和形式远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广泛、更特殊。”[2]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拓展,因此家庭要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成为孩子感情价值形成的源头和文化的传递者,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最初认知与情感态度,做情感搭建的脚手架,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学习氛围,比如在家提供正向反馈,积极关注孩子学习情绪;当孩子因学习挫折沮丧时给予鼓励安慰 ,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乐趣中。
学校作为教学的核心阵地应发挥主导作用,开展有计划、系统的教学和多样活动,将情感态度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科学干预方案,全面塑造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教师要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开发“情感教育嵌入式教案”,引导情感体验;同时整合家庭与社区资源,构建情感教育生态系统,如建立“家校社情感教育会议”:每月共同探讨情感培养方案,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基础薄弱或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怀和指导。
社会是学生学习空间拓展与大环境创造者,能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和真实知识应用场景,影响学生对学习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认知。社会需承担起学生情感培养的服务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建立健全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社会服务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立社区家长学校等服务站点,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知识宣讲”。[3]
(二)家校社协同对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具体目标
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协同,构建“情感浸润—文化认同—终身发展”的生态化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目标可具象为:降低学习焦虑,提高内在学习动机;培养文化敏感度,促进文化认同;建立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
(三)家校社协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有效策略
1. 科技赋能,建设协同育人平台
利用现代科技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平台整合三方数据(如家庭情感日志、学校教学档案、社区活动记录),破解传统模式下 72.3% 的教育数据埋没,有利于构建学生情感发展全息画像,为家校社指导协同提供方向。平台可以通过智能算法检测学生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浸润程度等让学生学习情况更透明。同时通过智能算法匹配供需,提高社区实践基地利用率,为学生提供知识输出环境和实践机会。利用平台实现家校社资源共享,整合三方教育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平台为桥梁,密切三方联系,将学校主动联系变为在学校引导下家长社区主动参与学生教育。与此同时创建线上学习俱乐部,密切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不同学校、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进行交流,促进现实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 健全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要构建制度保障体系。首先需要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条例,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和方向;在组织结构上要层层递进,设立三方独立且联系密切的协同委员会,保障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开发动力激发机制,形成创新性激励约束体系,例如可以设计“教育贡献积分”对家校社三方协同进行激励和约束;积极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让学校结合政府、教育部、社区服务中心等部门部署协同育人工作,将协同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工作、教师培训工作、教学评价工作。
3. 强化意识,建立评价反馈体系
首先,建立评价反馈体系要保障参与性:家庭、学校、社区、学生四方共评;持续性:建立动态追踪终身发展档案;全面性:覆盖情感态度发展知情义行全维度。其次,建立核心评价维度,例如情感体验、认知发展、行为表现、协同效能等,评价方面包括测试点、评价工具、评价角度、数据来源等。再者,建立反馈调节机制,预设预警等级(黄色、橙色、红色),对相应预警等级家校社实行不同程度的调节。
四、结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能整合三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家庭的启蒙、学校的引导和社区的拓展,学生能在更立体的环境中提升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对家校社三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需要明确家校社的职能职责,对影响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进行管理,从源头上保障协同育人的平稳推进。加强教育投入,促进科技赋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协同实践活动,多方位、全方面、多角度进行制度协调与整合协同,有效促进学生更长远、更健康、可持续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Epstein.J.L.School,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M].Calif:Corwin Press, 2009:142
[2] 高闰青,田道敏.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意义、现实问题及机制建设[J]. 中国教育科学,2023,6(05):136-14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 /OL].2021 - 10 - 25
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省级重点资助课题“中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XJK23AJD015)。
作者简介:蒋己兰,女,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周若琳,女,2021 级英语(师范)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