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视域下我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态度和参与度研究
王迪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引言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深入,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态度与参与度成为研究重点,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学生体质提升、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均与此相关。本文研究我院学生在全民健身背景下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与参与状况,分析影响因素并给出建议,期望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态度和参与度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学生的心理认知和身体状况属于影响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关键个体因素。学生对体育活动价值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参与动机的强弱,学生的体育兴趣偏好和技能水平也影响着他们的活动选择和坚持度,时间管理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学业压力和休闲时间安排的冲突使得体育活动被边缘化,健康素养和体育素养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往往展现出更为积极的参与态度。个体体质状况和运动能力的差异引发学生参与心理的落差,体能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出现避险心理,从而降低参与意愿。
(二)环境因素
学校体育环境质量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影响较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质量、可及性是学生参与的物质基础,现代化、智能化体育设施能提升学生参与兴趣。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程度影响活动持续性与规范性,科学的指导与监督机制能提高学生参与质量,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无形的环境因素,影响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体育赛事、体育社团活动的频率与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热情。学校体育资源分配与管理效率影响学生获取锻炼机会的公平性,体育教师专业引导能力对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三)社会因素
社会大环境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体育活动态度。家庭体育习惯与父母支持态度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形成早期影响,家庭体育文化传承影响学生体育活动价值认同。社会体育风尚与媒体宣传导向塑造当代青年体育消费与参与模式,流行体育项目与体育偶像效应引导学生体育选择倾向。就业市场对体质要求与用人单位对体育特长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提升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的外在动力。社会体育组织与校外体育资源可获得性拓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空间,社区体育设施开放水平与商业体育场所经济门槛影响校外体育参与机会。当代社交网络与体育类APP 的普及为学生提供新型体育互动平台。
二、提高我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态度和参与度的策略
(一)建设课外体育活动体系
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结构是提高学生参与率的关键。学院层面可以构建“体育教学部 - 体育社团 - 班级体育小组”三重联动模式,上下级联动推进活动开展。顶层是学院制定《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发展规划》,规划五年发展路径及经费保障。底层是形成“日常活动 - 阶段比赛 - 年度赛事”递进式的活动体系。中间是推行“学分认定 - 数据监测 - 效果评价”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从而将课外体育活动打造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工程。创新体育教师与学生体育骨干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导师制”指导模式,每名体育教师指导2-3 个体育社团或项目,定期开展指导与策划活动。学院可以尝试与体育学院合作的“体育专业学生 + 普通学生”互助模式,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课内外体育活动一体化设计,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以延长教学时间、巩固技能。
(二)开发多元化活动内容
丰富多彩、符合学生兴趣的体育活动内容是吸引学生持续参与的首要因素,学院应按照学生需求调查,形成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时尚运动相融合的活动菜单,塑造学院特色体育活动品牌。可以引入拳击操、搏击健身、空中瑜伽、极限飞盘等新兴体育项目,迎合学生猎奇心理和个性化需求。针对女生群体,开设舞蹈健身、形体塑造等审美型体育活动。针对体质较弱学生,设计康复性、保健性体育项目,降低参与门槛。学院可以开发“体育 + 文化”融合活动,如体育摄影大赛、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竞赛等,丰富体育活动文化内涵;开发“体育 + 科技”创新项目,引入体感游戏、VR 体育体验等数字化体育活动形式,增添趣味性和科技感;开发“体育 + 社交”互动平台,举办宿舍对抗赛、院系联赛、社团嘉年华等团队性活动,加强群体归属感和社交功能。创建“一人一项目,一生一运动”特长培养计划,让学生掌握一项专项体育技能,养成一项终身运动习惯,提升学生对某一项目的专注度和参与度。
(三)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保持学生长期参与的持久动力。学院可以建立多维度的激励机制,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举的奖励机制。从制度上,把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选挂钩,开展“体育活动之星”月度评选,对积极分子予以荣誉表彰,建立体育活动积分制,积分可兑换体育用品、校园消费券等实物奖励。学院要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在校园内增加体育元素和健身理念宣传,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定期推送体育活动资讯和健身知识,举办体育名人讲座、优秀运动员校园行等活动,树立体育榜样力量,打造“体育 +: ”跨界活动品牌,如“体育 + 艺术”快闪、“体育 + 公益”健步走募捐等,提升体育活动的社会价值。打造学院特色体育文化符号,设计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标识、口号、仪式感,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文化认同;建立学院体育活动数字化展示平台,记录学生体育成长过程,形成可视化的成就感与荣誉感,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内驱力。
三、结束语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在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提高我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态度和参与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完善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开发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打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更好地发挥促进我院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的作用。未来要进一步整合学校内外资源,深化体教融合,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助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 杨岸亿 . 互联网对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J]. 中国新通信 , 2023, 25 (21): 242-244.
[2] 林海琴 .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课外体育活动序列化主题设计与实践 [J]. 体育世界 , 2023, (05): 72-75.
[3] 孙琴 . 普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创新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2, 12 (29): 99-102.
[4] 徐晓莹 .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2, 12 (21): 59-62.
作者简介:王迪(1994-06),男,汉族,人,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方面。课题来源:2023 年院级课题项目《全民健身视域下我院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态度和参与度研究》(批准文号:YJY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