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董秀环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091
在 2021 年年尾,我国实行了双减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其中的一个中心话题被人反复提交,那就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一、中美教育的一个简单对比——基于一项调研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历史记录。据美国迈阿密大学黄金愈教授的记录,1979 年六月,中美建交伊始,美国立即派团来考察中国教育。他们在看了、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有了这样的发现: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才举起右边的一只。2)中国的孩子喜欢早起,7 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孩子,他们边走路边用早点。3)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而其他人则没有。所以,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起的最早、睡得最晚、也是最勤奋的学生。他们的预测是,过20 年以后,中国的科技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在同一年,中国也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 3 万字的报告。他们是这样总结的:美国孩子,不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孩子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当时,这个中国的代表团就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看到,中美调查人员的观点似乎非常一致,中国的基础教育优于美国。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感到很欣慰?
但是,黄教授就此对比提出了反面的问题,这个病入膏肓的教育培养出了八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可见,双方的预言都错了。那么,双方的预言为什么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对中美基础教育评判标准的一个简单分析
这份记录至少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必须看到,中国基础阶段的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美国,中国孩子的书本知识掌握程度高于美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四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大体上说情况如此。所以,黄教授提出问题的视角并非从学业成绩角度来说的,而是从人生的最终成绩、国家教育事业的最终成果角度来说的,或者说,他的评判标准是从长期的、科研创新的角度来看的,而不是从短期的、考试科目成绩来说的。( 黄金愈,2017.14)
第二,如果从这种长期的而非短期的评判标准看,本来可以说是“优秀”的课堂纪律、学习功课时间长短、甚至考试成绩似乎都不能作为评价学生和教育优劣的标准了。如果是如此,我们的许多学校管理学生的规则和教学方法是不是都需要推翻,或者至少需要修订?
第三,反过来,从长远的角度看,好高骛远反倒是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一项优点?而且是值得鼓励的优点。而我们通常所赞美的扎实稳重在某些情况下却是一种限制学生发展的缺点?
第四,这段记述还隐含了另外一点中外差异,中国学生总体上重视行而非言,而美国的孩子则非常善于表达自我。学界对此现象有过较多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亚裔学生不善言辞、不善自我表达,课堂讨论经常沉默以对,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的公众演讲、辩论和逻辑论证。逻辑一词在词源上本意为说话,就是说,人要通过说话说服别人,就要有逻辑论证、讲道理,重论证,以理服人,而非寓言类比,这是哲学思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政治和社会正义的基础。
当今世界是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世界,知识更新频繁,一个人起步阶段甚至包括大学阶段学到的知识不足以支撑他一生的生活所需,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就越来越成为一种基本的素质和能力,而非谋生的手段或职业技能,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的一部分意思就是说,技能型的学习是永恒,但背后也表达出,推动一个人不断学习下去的动力,也就是这个人的潜力,或者说素质,才是构成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才的关键。这样,素质教育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
从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同等重要,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者,这种仅从长期而非短期来进行对比评价的做法,对于中国教育来说似乎不够公平,但是,随着世界越来越走入知识型、科技型的时代,素质就是潜能,这是教育的重点,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个问题,任何对教育有所思考的人都会说,所谓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绩仅仅是一个方面,而且与素质相比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一个方面(章维慧,52015,64 )。
但事实上,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从内容和方法上重视更多的是知识——严格地说是书本知识——的积累,而非素质。上述中美调研是在 1979 年完成的,四十年过去了,目前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似乎可以说,我国数十年来的教育改革道路,不仅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加速狂奔,衡水中学火了、上市了,名校多了,教学名师多了,学生的书包更重了,学习的知识更多了,但是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是否有相应倍数的增长呢?或者甚至有些素质不升反降了呢?我们暂不论何谓素质教育,也不必说人口多、高考公平和竞争激烈逼迫我们不得不如此,有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走的路错了,那么最大的进步就是先停下来。
所以,仅从我们在教育上众多背道而驰的做法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反思一下教育的本质这个基本问题呢(刘淋淋, 2017. 24)?
三、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思想
爱因斯坦在 1936 年 10 月 15 日为庆祝美国高等教育 300 周年纪念会,在纽约奥尔巴尼市政府教育大厦校长厅举行的庆祝会暨纽约州立大学第 72 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说,教育的首要目标永远是独立思考,而非特定的知识。他说,“有时候,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一种工具,靠它将一定数量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下一代。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旨在培养年轻人对社会繁荣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剥夺个人的独特性,以使他成为社区中不情愿的工具,就像蜜蜂或蚂蚁那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特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他们最高的生活任务。”
他认为,最糟糕的事情是学校主要以恐惧、胁迫和人为权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种做法摧毁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直和自信。”他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感知。我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和加强年轻人的这些精神力量。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会导致对人类最高品质的快乐追求,即从事知识和艺术的创造活动。激发这些潜在的创造性的心理力量,当然比采取强制手法或唤醒个人野心更不容易,但它更有价值。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游戏本能以及追求知识的动力,并将其引导到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建立在培养的学生今后有能力承担任务不辱使命的基础上。有人开玩笑地将教育定义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说,这个说法大致不错。他特别强调反对这样一种观念:学校应该教那些在今后生活中能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他认为,生活中的需求太多样化了,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我们更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有和谐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张东明,2009, 23)。
他最后总结说,“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为确定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总之,爱因斯坦在八十多年前就提出,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非传授具体的职业技能和知识。这其实也就是教育的本质。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教育、重视科研,并将教育提高到了国策的水平。但是,由于对以培养无用之学为宗旨的教育本质认识不够,虽然教育部推动学校、教师、科研各类评比层出不穷,对科研创新的奖励力度不可谓不大,教学成果奖、科研创新奖、长江学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985、211 高校、双一流高校建设、新文科建设,等等名目繁多,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力图促进和激励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但效果是否尽如人意呢?
有学者提出,在现行的绩效评比和竞争的机制下,大学最后只剩下会写论文的人。因为在这个机制的激励下形成的淘汰机制,会排挤掉众多不善于写论文的教师。本来高校教师应该有科研,而且科研就是其教学特色,但是,在极端机制的淘洗下,所谓善于写论文,都是善于写毫无思想内容、简单粘贴的、学术价值不大的论文,如果只有会写这种论文的人才能存活,这就意味着有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科研人员可能会被淘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评价体系必然需要具体的指标支撑,而指标必然意味着弄虚作假的出现。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教育剩下的还会是什么?如果高校的体制不完善或者存在诸多弊病的话,许多高校教师表面上是被挖走,实质上是被逼走。更遑论学术逆淘汰现象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停下我们的脚步,认真反思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质,所有这些激励手段都将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而钱学森之问将始终是我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参考文献
[1] 黄金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
[2] 张东明. 素质教育新论(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3] 章维慧 . 实践哲学视域中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新论 [J]. 高校教育管理 , 2015, 9(6): 64-70.
[4] 刘淋淋 . 素质教育与高考改革新论 (J). 教育与考试 . 2017.006.23一 29
作者简介:董秀环(1969—),女,汉族,天津人,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