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并购驱动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作者

余若冰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传统创新理论多聚焦于企业内部自主研发,对通过外部并购获取创新资源的研究相对不足。数字并购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研究,揭示了企业在数字时代下,借助外部并购整合数字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突破的新路径,拓展了创新理论的边界。同时,传统并购理论主要关注财务协同、市场协同等方面,对数字并购中技术协同、知识协同等创新维度的探讨较少。此研究深入分析数字并购如何通过技术整合、知识溢出等机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为并购理论注入新内容,完善了并购与创新关系的理论框架。此外,该研究有助于构建数字时代下科技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明确数字并购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作用,为后续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二)现实意义

在实践方面,对科技型企业而言,研究为其制定数字并购战略提供指导。帮助企业识别合适的并购目标,评估并购风险与收益,提高并购成功率,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政府来说,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政府可依据研究结果,优化数字并购的监管环境,鼓励企业通过数字并购开展创新活动,引导资源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集聚。从产业层面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数字并购加强合作,形成创新集群,提升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并购驱动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创新进程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数字并购涉及海量数据资产的转移与融合,数据泄露风险呈指数级增长。并购过程中,企业需迁移客户信息、研发数据等敏感内容,若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引发隐私侵权事件。某医疗科技企业并购后,因未对被并购方的患者健康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导致数万条个人信息泄露,不仅面临巨额罚款,更因声誉受损失去多个合作项目[1]。此外,跨国并购还涉及数据跨境流动合规问题,欧盟GDPR 等法规对企业数据主权提出严苛要求,技术整合需兼顾创新效率与合规成本。

(二)创新动力衰减:竞争压力缓释下的“创新惰性”

数字并购可能通过消灭竞争对手削弱市场创新动力。当行业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形成垄断地位后,其研发投入强度往往显著下降。例如,某搜索引擎巨头并购多家创新型初创企业后,未延续被并购方的技术研发路线,而是将核心团队解散重组,导致多项颠覆性技术中止。这种“创新扼杀”现象在数据驱动型并购中尤为突出,合并方凭借数据优势构筑壁垒,阻碍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最终损害消费者福利与行业整体创新生态。

(三)人才流失与文化冲突:创新主体的“离心危机”

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人才团队,但并购可能引发关键技术人员流失。被并购方员工因对整合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存疑,或因企业文化差异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创新骨干离职率攀升。某半导体企业并购后,因未建立有效的技术人才保留机制,被并购方研发团队在6 个月内流失 30% ,多个在研项目被迫中断。文化整合的滞后性进一步加剧冲突,传统制造企业与数字原生企业在决策流程、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使并购后的创新协同流于形式[2]。

三、数字并购驱动科技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实践进路

(一)精准战略规划:锚定创新方向与并购标的

科技型企业需基于自身技术路线图与产业趋势,明确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向。例如,新能源汽车企业若聚焦固态电池技术,可围绕电解质材料、制造工艺等细分领域筛选并购目标。通过构建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量化分析潜在标的的技术水平、专利布局及研发团队能力,避免盲目并购。战略规划还需考虑技术迭代周期与并购整合成本[3]。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模型更新速度极快,企业应优先选择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标的,而非仅关注现有技术指标。同时,通过“分步并购”策略降低风险,如先以战略投资形式建立合作,待技术验证成熟后再实施全资收购。

(二)深度技术整合:释放协同创新效能

技术整合是数字并购的核心环节,需构建“硬件 - 软件 - 数据”三位一体的整合框架。在硬件层面,通过标准化接口改造实现设备互联互通,软件层面,推进研发管理系统(PLM)与被并购方平台的对接,实现技术文档、实验数据的实时共享。数据整合则需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某医疗科技企业通过构建联邦学习平台,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整合多源医疗数据训练 AI 诊断模型,准确率提升。技术整合还需关注隐性知识转移 [4]。通过建立“导师制 + 创新工坊”机制,促进并购双方研发人员的深度交流。某芯片设计企业并购后,组织双方工程师开展联合攻关,将先进制程设计与国产 EDA 工具深度融合,成功开发出7nm 芯片设计流程。

(三)人才融合与激励:筑牢创新根基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并购后需构建“保留 - 融合 - 发展”的全周期人才管理体系。在保留阶段,通过签订竞业禁止协议、设置留任奖金等方式稳定核心团队。如互联网企业并购后,为被并购方技术骨干提供股权激励计划,可大大降低流失率。融合阶段需打破组织壁垒,建立跨部门创新团队 [5]。某汽车电子企业并购后,将双方研发人员按技术领域重组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项目组,通过 OKR 目标管理法推动协同创新。发展阶段则需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某生物医药企业为并购来的海外团队设立“首席科学家”职位,赋予其独立组建实验室的权限,激发创新活力。

四、结语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并购成为科技型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重要路径,但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制约着创新成效的发挥。数字并购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需突破技术、人才等多重困境。企业需建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框架,才能将数字并购的“数量积累”转化为创新质量的“指数跃升”。

参考文献:

[1] 陆金莹 , 彭文瑶 , 罗欣原 . 数字并购在制造业企业数智化发展中的赋能作用——以电科数字并购柏飞电子为例 [J]. 时代经贸 ,2025,22(08):161-165.

[2] 韩永辉 , 陈兆源 , 韦东明 , 邓家利 . 东道国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企业并购行为——理论机制分析与中国微观证据 [J]. 国际经贸探索 ,2025,41(07):92-107.

[3] 徐洪海 , 张贵娟 , 刘玉斌 , 刘婵 . 数字平台跨界并购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基于平台间用户互动的视角 [J]. 管理世界 ,2025,41(07):210-235.

[4]刘娟,潘梓桐,康茂楠.数字赋能与制造业供应链韧性增强——基于数字并购事件的准自然实验 [J]. 南开经济研究 ,2025,(06):81-101.

[5] 张 伟 , 李 欣 彤 . 跨 国 并 购 对 企 业 数 字 创 新 的 影 响 及作 用 机 制 —— 基 于 中 国 A 股 上 市 公 司 数 据 [J]. 科 技 管 理 研究 ,2025,45(12):134-141.

作者简介:余若冰(2005-),女,汉族,安徽合肥市人,本科生,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专业。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数字并购驱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510378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