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作者

贾冬青

开封市卫生学校,河南开封 475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中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双重使命。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在现实教学中,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往往分离开展,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多停留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思政教育则偏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增强职业责任感、道德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为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坚实基础。

(二)研究现状。国内外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国内学者从心理健康测评、干预方法、课程设置及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等方面进行研究。国外则侧重积极心理学、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职业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思政教育研究,国内研究多关注德育理论、思政课程体系、班级文化建设及实践活动的设计。国外则更多关注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培养和团队合作训练。

二、理论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情绪、认知、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理论包括:发展心理学理论,强调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积极心理学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社会适应理论。

(二)思政教育理论。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要理论包括,德育理论,体验式教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依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上高度契合, 两者结合可实现“心理素质—道德认知—行为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学生群体特点。中职学生主要为 15-18 岁青少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基础薄弱,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情绪波动明显,可能导致冲动行为或退缩行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薄弱。

(二)心理健康问题。压力与焦虑,自我价值感低,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易怒、冲动或情绪低落。社会适应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行为习惯不规范。

(三)思政教育现状。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脱节,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灌输。评价与激励机制不足,学生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发展缺乏科学评价体系,难以形成持续激励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与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计策略。思政课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专题,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责任感、团队合作和道德判断。专业课程渗透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 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职业心理训练模块,如岗位压力模拟、团队协作训练、职业伦理教育。心理健康课程、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开设联合主题班会或研讨会,如“职业压力与心理调适”、“团队合作与责任意识”。 邀请校内心理教师、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授课,形成多学科交叉指导模式。

(二)实践活动策略。岗位轮岗与项目训练,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企业实习岗位进行轮岗体验,模拟职业环境压力和团队协作。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绪管理、压力调控和职业责任教育,使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锻炼心理素质。 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职业公益实践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

(三)评价与反馈机制。多维度评价体系,包括心理测评、行为观察、教师评价、同伴互评、自我评价五个维度,全面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职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动态反馈与个性化干预,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和班级管理策略,对有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和鼓励,强化正向激励,形成持续改进机制。

五、典型案例分析—护理班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培养

(一)背景与目标。护理专业学生在中职阶段既要掌握专业技能,又要具备高度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然而,护理班学生普遍面临以下心理与职业挑战,压力与焦虑,情绪调控不足:在与病人沟通、团队协作中出现冲动或退缩行为。职业责任感薄弱。因此,本案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认知、情绪调控和压力管理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实现护理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实施方案。(1)课程融合设计。心理健康专题课程,每学期安排 4–6 节心理健康专题课程,将课程与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2)实践活动设计,临床实训心理辅导 在校内护理实训室和校外医院实习期间,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一对一或小组心理指导。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记录压力来源、情绪变化及应对方法,形成心理调适日志。心理沙盘与角色扮演 ,利用心理沙盘和角色扮演进行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训练,模拟医患冲突、护理任务压力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心理调适和职业责任处理方法。(3)教育效果与经验总结。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将道德认知内化为实际行为,提高职业素养。融合教育的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课程设计、班级管理和实践活动中协同进行,形成闭环管理模式。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和情景模拟程度越高,学生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提升效果越明显。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责任感与社会适应能力。 融合教育在课程设计、班级管理、实践活动和评价机制上均具有可操作性和显著效果。 家校企社协同、心理辅导、实践体验和激励机制是确保教育效果的关键。

(二)未来展望。深化信息化手段在心理健康与思政融合教育中的应用,实现个性化管理和动态监测。 拓展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训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入融合。 建立长期跟踪评价体系,提升教育可持续性和科学性。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和教育科研,推广成功经验,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 .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 教育探索 ,2020(12): 45-48.

[2] 王丽娜 .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J].职业教育研究 , 2021, 42(5): 12-18.

[3] 张建华. 职业教育中思政课程创新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19, (10): 22-26.

[4] 刘敏.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J]. 心理学探新 , 2020, 40(6): 101-106.

[5] 陈晓梅 .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J]. 职业教育论坛 , 2018, 37(8): 33-38.

[6] 李伟. 中职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9, 39(4): 56-61.

[7] 赵晓红.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

[8] 刘芳.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J]. 教育研究 , 2020, 41(7): 45-52.

[9] 王鹏 .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 [J]. 职教研究 , 2019, 40(12): 25-30.

[10] 孙红 . 工匠精神视角下的中职思政教育探析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1, (6): 50-55.

[11] 刘洋 , 朱凯 .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及干预模式 [J].教育与心理 , 2020, 38(3): 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