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

作者

车晓莹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6

前言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厚滋养 [1]。当前,多元文化交织碰撞,部分青年学生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多元等问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面临很多挑战,难以充分满足新时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与此同时,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日益凸显,其承载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有效激活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破解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一)筑牢青年的理想信念根基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载体,记录着党领导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与价值追求。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为青年学生提供具象化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通过讲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舍生取义的事迹,展现建设时期劳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让青年直观感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沉浸式的精神熏陶有助于青年在多元价值冲击中锚定信仰坐标,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从根本上筑牢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根基[2]。

(二)赓续革命精神的血脉传承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高校思政教育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播,能让青年学生跨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例如在课堂讲授中解析“半条棉被”背后的军民鱼水情,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自力更生精神,使青年深刻领悟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3]。传承并非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引导青年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当代奋斗的动力,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社会竞争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践行的担当,让红色血脉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三)创新思政教育内容载体

传统思政教育常因内容抽象与形式单一难以引发青年共鸣,而红色文化资源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素材与载体,此时将红色故事改编成情景剧、微视频,开发红色主题的VR 体验课程,或利用校园新媒体推送“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内容,能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让思政教育从“枯燥说教”变为“生动叙事”,使青年在主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4]。

(四)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红色文化资源以其鲜明的价值导向,为这一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红色文化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能引导青年在价值塑造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校园活动中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强化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渗透,使立德树人从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确保青年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5]。

二、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资源挖掘的深度不足

当前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普遍存在表层化和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性梳理与时代性解读。多数院校在选取红色资源时往往集中于广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对于地方红色遗址、无名英雄事迹、行业红色传承等区域性、行业性资源缺乏足够关注,导致红色文化呈现出全国通用模板的同质化倾向。许多高校的红色文化素材库长期未更新,始终围绕有限的经典案例循环使用,难以体现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红色特色[6]。同时,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挖掘缺乏深度,往往停留在简单罗列历史事实的层面,未能结合当代青年的思想困惑与社会现实问题,深入阐释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智慧,使得红色文化难以与青年产生思想共鸣,资源的育人价值被大幅削弱。

(二)教学形式创新融合有所欠缺

高校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时的教学形式仍存在传统化和单一化问题,与现代教育技术和青年认知习惯的融合度明显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讲述红色故事、播放纪录片为主,缺乏沉浸式和互动式的体验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表达和参与的机会。虽有部分院校尝试引入实践教学,但大多表现为走马观花式的红色景点参观,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深度思考,与理论教学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机衔接,导致参观即学习的形式化倾向。而且,在新媒体融合方面,对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转化进程相对滞后,VR 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互动游戏等创新形式的应用范围较小,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传播载体,使得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呈现方式与青年的接受习惯存在明显脱节,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教育效果[7]。

(三)学生主体的参与动力薄弱

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参与多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参与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红色文化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其属于说教式的历史教育,与自身成长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度较低,因此在参与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敷衍应付的态度。在课堂互动环节,主动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在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中,不少学生也是为了完成学分要求而勉强参与 [8]。另一方面,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的结合不够紧密,未能从青年视角出发设计教育活动。在红色主题活动中多以讲座和征文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与学生关注的就业创业、社会热点等话题的结合,难以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使得学生参与的深度和持续性明显不足,影响了教育效果。

(四)协同育人机制尚还不够健全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尚未形成完整闭环,多主体联动的合力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在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学生处等部门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职责分工不够清晰,资源共享和活动统筹存在明显不足,导致教育活动出现重复开展或覆盖盲区的情况 [9]。同一所高校中,不同院系可能会在同一时间段组织类似的红色文化活动,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重要的教育节点却没有相应的活动安排,形成教育空白。在校地协同方面,高校与地方党史研究部门、红色纪念馆、革命老区等校外机构的合作多为临时性和项目化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共建机制,难以实现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此外,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不足,企业、社会组织等在红色文化育人中的作用未被充分激活,未能形成高校、政府、社会多方联动的多元协同格局,导致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分散,育人效能难以实现最大化[10]。

三、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深化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利用

高校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一方面,高校要系统梳理区域红色资源,组建由党史专家、高校教师、地方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专项团队,对本地革命遗址、口述历史、档案文献等进行抢救性挖掘,详细考证历史细节,整理形成地方红色文化数据库,并精准标注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与教育价值。另一方面,需强化红色文化的时代转化,结合当代青年关注的就业压力、价值选择等社会议题,深入挖掘红色精神与创新、奋斗、担当等时代关键词的内在联系。例如,将沂蒙精神中军民同心的特质与当代团队协作教育相结合,把“三线建设”中的奉献精神与新时代基层就业引导相衔接,通过编写差异化案例教材、开发专题课程模块,让红色文化从历史叙事转化为现实指引,避免资源同质化与表面化利用,充分释放其育人潜能。

(二)加强教学形式的创新融合

高校需推动红色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模拟、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围绕红色历史设计具有思辨性的辩论议题或实践任务,如让学生以“红军长征中的决策智慧”为主题开展小组研究,通过搜集史料、分析案例、制作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实践教学环节应构建“理论预习—实地研学—反思研讨”的闭环,在红色景点参观前布置相关史料研读任务,参观中安排专业讲解员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参观后组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感悟交流。同时,加快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转化,运用VR 技术还原重要历史场景,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的互动小程序或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由师生共同创作的红色故事微动画、情景剧,通过沉浸式体验和碎片化传播,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三)提升学生主体的参与动力

高校对于学生参与动力薄弱的问题,需从内容设计与主体赋能两方面着手。在内容层面,应立足青年视角,将红色教育与学生成长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融入革命先辈在关键节点的人生选择故事,解析其价值追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红色精神中面对困境时的抗压智慧,设计相关案例分析与情境训练,使红色文化贴近学生的现实关切。在参与机制上,要赋予学生更多主动权,支持成立红色文化研习社、话剧社等学生社团,提供场地与经费支持,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红色主题活动,如举办红色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编排红色题材校园剧等。同时,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将红色文化学习参与度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优秀研究成果、创意作品给予学分认定或在校内平台展示的机会,通过搭建个性化表达平台,让学生从教育对象转变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与再创造者,激发内生参与动力。

(四)注重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内部应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课程体系设计与理论教学,团委统筹实践活动开展,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红色主题选修课程或实践项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享资源、统筹安排活动,避免重复与遗漏。校地层面可与地方红色场馆、党史部门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育基地,邀请校外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师资培训,将地方红色资源系统转化为教学内容,如联合开发“地方红色文化探秘”实践课程。此外,还应拓展社会协同渠道,联合企业开发红色文化实践项目,如组织学生参与革命老区帮扶计划,在支教、助农等志愿服务中感悟红色精神;引入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合作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评估与效果研究,形成高校、政府、社会各司其职、资源互通的育人格局,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性与持续性。

结论

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是目前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资源挖掘不深、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动力弱、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深化资源挖掘、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参与动力、健全协同机制等策略,助力培养更多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陶思凤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类高职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路径创新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20):117-120.

[2] 杨晓 , 闻珂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 [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6(04):50-57.

[3] 甘迎春 , 于斌 .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活化利用与传承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41(07):16-18.

[4] 冉德睿 , 陈胜男 .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5,(03):106-113.

[5] 曹海涛, 邵佳, 温雅兴. 高校智慧思政课教学创新:以红色文化融入为视角[J].济宁学院学报 ,2025,46(03):85-96.

[6] 史迎霞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5,41(02):79-81.

[7] 涂朝钧 , 刘瑞瑜 . 云南红色文化基因解码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 [J]. 社会主义论坛 ,2025,(06):39-40.

[8] 王丽冉 . 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J]. 中国军转民 ,2025,(11):192-194.

[9] 王青柳 . 数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J]. 世纪桥 ,2024,(11):90-92.

[10] 黎榕菊 . 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J]. 党史文苑 ,2024,(05):50-52.

作者简介:车晓莹,女,汉,1993 年 12 月,山东省平度县,硕士研究生,助教,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