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视域下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闫杰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吕庄中心校

引言:

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应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英语教学忽略了学生口语教学,使得学生成为“英语哑巴”。新课改要求教师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革新英语教学,实现小学生英语知识与口语技能的同时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的目标。

一、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

(一)口语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部分教师依旧困囿于应试教育理念,将英语教学重点放在单词、句式与语法的学习、背诵、应用方面,并不重视口语教学,并未开展趣味灵活的口语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弱。同时,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完成教师与家长布置的各类背诵任务与习题,导致学生无法有充足时间进行英语口语训练,难以有效提升英语口语水平。

(二)学生口语交际存在障碍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习得过程中极易出现恐惧、惧怕、害羞等心理,因而不愿意开口讲英语。再加上小学生心智处于发展阶段,内心还不够强大,害怕他人的眼光与嘲笑,且对自身英语口语不自信,不会主动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与课堂展示,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二、生活化视域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措施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生活化视域下,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选择真实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英语知识的距离,使其在熟悉的内容中主动开口锻炼。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口语交际活动时要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说,有效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或对教材中的部分话题进行适当调整,并在教学中进行铺垫引导,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真实生活完成口语表达。例如,讲解交通工具一单元时,教师可要求学生用简单语言描述上学所有的交通工具,或者引导学生利用英语表达喜欢的交通工具并简要说明原因,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交通工具并主动交流沟通,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总之,通过选择提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口语表达空间,强化教学效果,为今后的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教学情境再现生活

口语交际最重要目的就是解放学生嘴巴,使其会说、 能说,但教师为主导的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因此,要想使学生愿意开口说话,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通过游戏、表演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通过再现实际生活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在熟悉的语境中主动表达。例如,学习水果一单元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苹果、香蕉等本单元所学的水果实物,并创设购买水果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老板进行英语对话,开展趣味性的口语交际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口语训练空间,不随意打断学生口语交流,展现学生最真实的思想与英语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可有效缓解学生口语训练的紧张情绪,并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性,促进智慧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有效激发学生口语训练兴趣,并让小学生意识到英语学科实用性,使其在大量生活化情境活动中变得敢说、爱说,切实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2]。

(三)教学评价回归生活

教学评价是英语口语交际教学重要环节,也是引导、鼓励学生持续学习的关键要素,生活化视域下,教师要将教学评价回归现实生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助力学生更好发展。一方面,积极鼓励。口语交际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正面鼓励提升学生自信心,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具体来看,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评价学生,寻找学生英语口语交际“亮点”,正面鼓励,面对学生不足之处使用委婉方式进行点评。另一方面,善于点拨。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身口语交际能力,引导学生依托实际生活分析自身交流问题,如“你英语发音非常标准,且句式掌握得很好,如果能联系自身生活说得更具体就好了”。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要让小学生清楚英语与汉语一样,都是以应用为主,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形成正确的语言修养,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细研生活化教学理念,探索行之有效的口语教学策略,通过筛选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完善教学评价,实现英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积极表达,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昱 . 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J]. 风采童装 ,2025(3):0094- 0096.

[2] 叶茜茹 . 多维尝试 , 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J]. 四川教育 ,2024(21):73-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