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启智 “润心”,因材施教

作者

陈燕

江苏省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在当下教育改革进程中,启智 “润心” 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愈发受关注。面对社会环境快速变化和学生多元化需求,传统 “一刀切”教学模式已难满足当前教育要求。启智 “润心” 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培养学生智慧、促进心灵成长;因材施教倡导依学生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教学。二者融合既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又能推动教育公平,但实际教学中有效践行仍面临诸多挑战,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工匠精神意义重大。

一、启智 “润心” 与因材施教的内涵概述

启智 “润心” 和因材施教是教育领域核心理念,意义深远。启智 “润心” 不仅强调知识传授,更关注学生智慧启迪与心灵成长,要求教师兼顾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强调依学生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教学,教师需尊重学生独特性,关注其学习兴趣、能力与需求,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满足不同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个性化发展。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实践困境

1. 个性化教学实施难度大

启智 “润心” 需教师具备高度教育敏感性与深厚情感投入,但现实中教育资源有限、学生数量多、教学时间紧,教师难对每位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关怀;因材施教虽倡导依个体差异制定教学策略,可繁重教学任务与单一评价体系,让教师难充分关注学生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理念与现实差距导致难有效落实。

2. 教育家精神弘扬与教师素养提升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1]”可在语文教学中,将工匠精神有效传承给学生并与教学内容融合颇具挑战。语文教学侧重语言文字掌握与文学素养培养,工匠精神侧重实践精细操作与职业态度锤炼,如何不偏离语文教学核心目标融入工匠精神,是教师需深思的问题。且工匠精神传承需具体教学方法与资源支撑,实际教学中教师常缺乏相关专业指导与教学材料,导致工匠精神传授空洞抽象,学生难真正理解;加之教学时间与学生个体差异限制,教师难深入全面传授工匠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其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3. 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融合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2]”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将这些精神有效地传承给学生,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语文教学更注重语言文字的掌握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而工匠精神则侧重于实践中的精细操作和职业态度的锤炼,如何在不偏离语文教学核心目标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成为教师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作为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教学材料,导致工匠精神的传授显得空洞而抽象,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体会;由于教学时间和学生个体差异的限制,教师在传授工匠精神时往往难以做到深入和全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成为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弘扬教育家精神、传承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

1. 个性化教学中融合启智润心与因材施教

以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老屋、小猫、老母鸡等角色,深入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这不仅是对传统讲授式课堂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将“启智润心”与“因材施教”理念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体验、创造,在扮演老屋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老屋的坚韧与无私,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与坚持,在扮演小猫、老母鸡等角色时,他们又能感受到弱小生命的无助与求助时的恳切,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同理心 [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了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对于那些表现害羞、不敢大胆表达的学生,教师用温柔的话语和鼓励的眼神,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而对于那些表现活跃、乐于表现的学生,教师则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角色,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们的表演更加生动、真实,更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这种教学方式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需求,更在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中。

2. 在弘扬教育家精神中提升教师素养与创新能力

以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课文内容,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总理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位伟大领袖的成长历程和奋斗精神,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形象的描绘,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周恩来总理为国家和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教育家于漪等先生的故事,进一步激励学生。于漪等教育家以他们的专业素养、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教师职业的崇高赞誉,更是对教师精神的深刻诠释,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周恩来总理所处的时代氛围,深入理解他的思想和行动,或者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创新能力提升[4]。

3. 语文教学中融合工匠精神与语文知识

以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雨来的勇敢、机智与爱国情怀,其对责任的专注敬业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随后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魅力、锻炼语言能力,契合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激发思维碰撞,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涵与工匠精神。

启智 “润心” 与因材施教对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受教育资源、教学任务、评价体系等限制,实际实施面临挑战。为克服困境,教师需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应优化评价体系、减轻教师负担,提供支持;同时,需将工匠精神传承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通过教学案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领悟工匠精神精髓,内化为个人品质,培养精益求精、专注敬业、创新创造精神,助力其成长为具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 一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23,09,11.

[2] 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10,16.

[3] 戚良德,马玥."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文化内涵与价值意蕴 [J]. 中国高等教育,2023 (20):33-36.

[4] 李鹤文。传承工匠精神培育时代新人 [J]. 教育家,2022(47):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