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海江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一、引言
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新要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1]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其基层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党建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向广大师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2] 这为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其组织力,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具有深远意义。 13H 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提升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支撑
高校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层战斗堡垒,是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支撑点。[4] 提升组织力,能够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基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使高校始终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学院的各项工作,协调各方关系,将党的领导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此外,提升组织力还有助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保障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其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育人成效。提升组织力,基层党组织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管理党员和师生群众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思政活动全过程。同时,基层党组织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确保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推动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涵盖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作为高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确保学院发展方向的正确性。通过提升组织力,基层党组织可以有效凝聚师生力量,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科研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在教学方面,基层党组织可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在科研领域,组织教师开展团队合作,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科研水平;在人才培养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高校整体事业的高质量发展。[5]
三、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组织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和师生分布情况,存在党组织覆盖不全或重叠的现象。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只设立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各一个,教师党支部没有按照专业或学科进行设置,教师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外出学习、读博深造的党员较多,导致部分教师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无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党支部设置过于单一,按年级或专业划分党支部,使得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的党员交流较少,不利于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和党员之间的相互学习。部分党组织设置行政化倾向明显,与教学科研组织结合不紧密,存在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党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党员发展方面,高校部分二级学院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养考察不够严格,发展程序不够规范。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功利化,对党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入党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教育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部分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形式主义严重,多以集中学习文件、传达会议精神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导致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6]
(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
尽管高校二级学院普遍建立了一系列党建工作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例如,“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党支部会议记录不规范,党课质量不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执行不严格,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达到红脸出汗、促进团结的目的;党员发展制度执行不严谨,存在材料审核不细致、发展程序简化等问题。一些党组织对制度建设重视不够,缺乏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和考核,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和保障作用。[7]
(四)党建活动缺乏创新
当前,部分高校二级学院党建活动形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活动内容多局限于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与学院实际工作和师生需求结合不紧密,无法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方式上,多以集中学习、讲座、参观等形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难以满足师生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党建活动缺乏与时代发展的紧密结合,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不足,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党建活动的空间和渠道,导致党建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有限。
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融入“1234”党建模式的建设路径
H 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初步构建了“1234”党建工作体系。
(一)围绕一个核心,优化组织设置“1234”党建模式中的“1”是指围绕一
1. 突出政治引领,优化党组织覆盖体系。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应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结合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和师生党员分布特点,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灵活调整党支部设置。通过探索“支部建在学科上”“支部建在项目上”“支部建在系部上”等模式,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例如以系部为单位的党支部建设,通过凝聚专业建设力量,在科研申报、课程改革等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2. 强化班子建设,提升党组织引领效能。注重选拔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委员 [8],通过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与业务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强化党组织班子的政治素养和管理水平。这种双强型班子的组建与培养机制,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又有效提升了党组织在学科发展中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二)聚焦两个高质量,强化队伍建设
“1234”党建模式中的“2”是指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和学院事业发展高质量。
1. 以打造党建品牌为抓手,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和学院事业发展高质量。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注重选拔培养“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即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通过开展培训、交流等活动,提升他们的党建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使其在教学科研和党建工作中都能发挥引领作用。
2.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党员发展标准和程序,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培养。建立健全党员考核评价机制,从思想政治表现、工作业绩、服务群众等方面对党员进行全面考核,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不合格党员,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加强党员的教育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专题学习、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健全三项保障,完善制度体系
“1234”党建模式中的“3”是指健全思想保障、制度保障和队伍保障。
加强思想保障,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主题党日活动、理论学习研讨等形式,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9]
2.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各项制度,如“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等,明确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标准,确保党建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机制,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党组织和党员进行严肃问责。制定详细的党建工作制度手册,明确了各项制度的责任主体、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并成立了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对各党支部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3. 强化队伍保障,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党员从事党务工作。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组织党务工作者培训,学习党建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为党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平台,鼓励他们在党建工作中创新探索,为高校党建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四)助推四个结合,创新活动方式
“1234”党建模式中的“4”是指将支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创新党建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 在“党建 + 教育教学”方面,支部启动传帮带机制,老党员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实行一对一、常态化联系培养。老党员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技巧、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坚持党员带团队模式,发挥优秀党员教师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重难点工作中的中坚力量。由党员教师牵头组建教学团队,积极申报教学改革项目,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带动系部全体教师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2. 在“党建 + 科学研究”方面,选拔科研业绩突出的党员教师作为科研标兵,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实施团队攻关。科研团队围绕科研项目和学科前沿问题,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团队成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资源和经验,在关键项目的申报中得到突破,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提升了学院在专业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3. 在“党建 + 人才培养”方面,支部引领青年教师深入学生管理一线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青年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还在课外参与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党建 + 社会服务”方面,支部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党员活动日,支部所有党员教师围绕专业发展、育人工作开展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公共事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发挥了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服务了社会,还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增强了党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结论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组织设置、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创新活动方式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升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使其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H 学院“1234”党建工作体系为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通过围绕核心、追求两个高质量、健全三项保障、助推四个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本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推动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光明网 . 第二十八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EB/OL].(2024-12-25)[2025-04-15]https://dangjian.gmw.cn/2024-12/25/content_37759237.htm.
[2] 李克强 . 政府工作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EB/OL].(2019-03-16)[2025-04-15]https://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3] 于晓红 , 徐明媛 . 以融合式党建引领二级学院高质量发展——以哈尔滨工业大学 ( 深圳 ) 经济管理学院为例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41(11):29-32.
[4] 薛鑫 . 以党建推动高校二级学院发展路径研究 [J]. 北京教育 ( 德育 ),2023(11):4-5.)
[5] 刘斌 , 张梅龙 . 习近平关于党对高校领导权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J]. 井冈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43(04):12-19.
[6] 李童颜 .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D]. 大连交通大学 ,2021.DOI:10.26990/d.cnki.gsltc.2021.000115.
[7] 唐皇凤 .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J]. 中国党政干部论 坛 ,2025,(02):31-35.DOI:10.14117/j.cnki.cn11-3331/d.2025.02.004.
[8] 刘昱 .“三聚焦”“五关键”:推动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高质量发展 [J]. 大连大学学报 ,2024,45(06):128-134.
[9] 许芳华 . 企业党建日常工作标准化的实践路径 [J]. 现代企业文化 ,2025,(01):92-94.
作者简介:海江(1976—),男,呼伦贝尔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
基金项目:2024年呼伦贝尔学院第三届党的建设研究课题:“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2024DJHZ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