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要素产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路径研究
盛雯雯 刘玉玺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日照 276800
一、引言
数字要素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数据标注、模型训练、AI 应用开发等新兴职业岗位催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需创新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以应对产业对人才“即插即用”的迫切需求。然而,当前许多校企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顶岗实习”阶段,存在课程内容与产业脱节、实践项目技术含量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与中开数字科技集团合作,从2023 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中遴选 20 名学生组建“中开数字专班”,开展了一场深度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本研究旨在系统总结该专班的协同路径与实施成效,以期为数字技术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开数字专班校企协同的具体路径
专班以“共建、共育、共研、共享”为核心理念,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路径。
(一)课程体系协同:植入企业标准,对接岗位需求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专班直接引入中开数字科技集团的企业课程与培训资源。学生在第一学年系统学习数字数据标注、机器学习基础、模型训练入门等产业急需的基础课程,确保所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前沿和岗位规范同步同频。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二)教学场景协同:双场景循环,赋能技能进阶
专班创新采用“校内 + 企业”双场景循环教学模式。学生平时在校内完成理论基础和单项技能的学习与操练;一旦掌握某一岗位技能(如二维图像标注),即刻进入企业真实项目中进行“实战”。一年内,学生分批次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实战达4 次,先后经历了数字客服、二维图片精准标注、游戏 AI 测试等多个岗位的锤炼。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实现了知识技能从认知、应用到内化的螺旋式上升。
(三)师资队伍协同:双向赋能,打造“双师型”团队
校企协同不仅是培养学生,更是锻造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专业教师深度参与企业项目管理和技术实践。案例中有2 名教师熟练掌握了数据标注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大模型项目的开发环节中。此举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反哺了教学,使其能将最一线的技术、标准和案例带入课堂,真正成为既懂教学又懂产业的“双师型”教师。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以赛促创,反哺产业
专班将企业项目、社会服务与科技创新竞赛相结合,形成了“项目驱动、以赛促学、以创促产”的良性生态。学生团队在掌握了企业规范后,直接参与了多个具有社会价值的真实项目:
“智儿康”项目:训练用于儿童康复医疗领域的大模型。
“安澜智护”项目:利用大模型技术对问题未成年人进行帮教。
“管中窥障”项目:利用多模态 AI 视觉技术实现管道的智能化全维度检测。
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更取得了显著成果:“管中窥障”获山东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安澜智护”获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智儿康”获日照市数据要素创新大赛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人才培养质量最有力的证明。
三、协同路径的深化与资源拓展
专班的成功实践吸引了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学校以“智儿康”等项目为连接点,与岚山财金集团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双方开展定向培养,并在假期组织学生赴企业进行集中的项目实战,对“智儿康”大模型进行进一步训练和优化,推动其从实验模型向可落地、可形成产品的方向迭代。此举标志着校企协同从“点”上的合作,拓展到了“线”上的产业链贯通和“面”上的区域经济服务,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四、启示与结论
“中开数字专班”的实践表明,有效的校企协同路径需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深度嵌入,将企业资源(课程、标准、项目、工程师)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而非简单叠加;二是动态循环,构建了“校内”与“企业”场景间灵活、高频的动态循环机制,确保学习与实践不断线;三是双向赋能,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共同成长的机制,保障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四是价值共创,通过共研真实项目、共担社会服务、共闯科技竞赛,实现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企业获利、产业进步的多方共赢。
综上所述,以真实项目为纽带,以双向赋能为动力,以价值共创为目标的多维协同路径,是培养符合数字要素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模式。该案例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数字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简介:盛雯雯(1982-),女,汉族,人,本科,副教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主任。
课题:日照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日照市数字要素产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X2025107